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①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目前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引发受众对于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从而产生媒介恐慌,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2.
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相似文献   

3.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4.
朱丽 《东南传播》2014,(12):50-51
媒介由"无中介—中介化—去中介化",与社会相互介入融合形成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媒介与社会的融合,而这必然将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阐述媒介化社会的起源、现状和特点,探讨媒介与社会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社会中,"人"作为广告受众,存有主体建构与欲望支配两方面的主体性危机.主体建构危机表现在媒介受众在主体位置上的纯粹性失真和媒介受众进行以"消费仿象"为核心的排他性主体建构;欲望支配危机表现为媒介与广告控制了"公共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公共兴趣"被媒介与广告支配、公众对媒介与广告的"宣泄依赖"、广告与媒介藉消费社会的"符码关怀"控制公众的"爱与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7.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8.
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媒介评论在近些年得到了新的发展,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表现出多种跨媒介评论形态的融合,内容指向上题材更加广泛,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其传播效果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分化,或如“润物无声”或如“黄钟大吕”,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媒介评论的这些新变化,对社会系统的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系统是否具有自觉、迅速、准确的应激性反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正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要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媒介评论的这种应激性,重点在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社会管理系统中的机构建设,二是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表现,"媒介排斥"现象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异常突出的传播学问题,其概念命名源于社会学上的"社会排斥",指的是具备信息需求的受众对象(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到大众媒介这一施动者的作用力,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被排斥出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造成信息化社会系统参与不足的状态.本文旨在提出"媒介排斥"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并对其表现类型加以划分,同时从"知沟效应"的角度阐明"媒介排斥"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电视媒体担当着"报道媒介"与"解决媒介"的双重角色,通过信息公开、情感宣泄、提供平台等方式,以其权威性与专业性的服务,在化解社会纠纷,减少社会冲突对立,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指出媒介与社会性别理论存在某种紧密互动关系。媒介与社会性别两者并非孤立存在,可放置于统一系统体系观察讨论,既要看到媒介对社会性别之建构作用,也要看到社会性别影响下使媒介报道呈现"矛盾体"。通过对两者互动关系的总结,揭示媒体涉及性别报道中存在社会性别偏见现象,并以此为鉴,提出对媒介和社会性别发展建议,从而整体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及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介事件的传统类型逐渐分化,形态更加多样,社会功能、意义更加多元.同时,媒介事件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对社群具有生成性作用.本文重点论述媒介事件与社群生成的关系,探析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的类型划分,分析新型媒介事件中的"人-群"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芸 《现代视听》2011,(2):34-36
媒介化生存的现代人已经极度地陷入到"媒介崇拜"当中。从现代性视野下的媒介入手,探寻导致媒介崇拜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批判理论和视角揭示现代"媒介崇拜"的实质,对媒介"他者"的反思是为了带来对受众"自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层层推进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媒介已经逐渐实现由"做节目"到"做活动"的转型.这种显著的变化为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扩大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强电视媒介与其他类型媒介之间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档案视为社会记忆控制的"结构性媒介",论述了档案控制社会记忆的正向与反向控制模式、显性与隐性控制方式。档案对社会记忆的控制具有必然性、内在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于提高国家和民族认同、抵制否认历史的反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权  刘昊 《新闻知识》2012,(2):107-108
美国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所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他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他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任,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生存法则,而当今社会,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误。在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全媒体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媒体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时刻面对、常做常新的课题,本文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把握舆论导向,切实落实"二为"方针;在重大的、热点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媒体的责任;强化媒介传播的新闻性、创新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任务等方面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社会行动者网络”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在阐述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着力点——"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指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模式构建、构建力量与特点,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①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目前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引发受众对于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从而产生媒介恐慌,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