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芳 《大观周刊》2012,(52):325-325
在申西传统爱情诗中,爱情不约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题,中西诗人由于思雏方式,审美意向以夏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成就了形态各异的诗歌。然而爱情作为人类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题,又使得中西诗歌不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爱情,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无数的文人歌之咏之,吟之颂之,古往今来之爱情诗,时出绝唱;然数量之多,不可胜数,遂不免导致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之弊。陈明远则呕心沥血,独辟蹊径,推出了这本《无价的爱情》,并难能可贵地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突破和某种意义上的超越。这应视作陈明远对爱情诗的贡献。 《无价的爱情》继承了中国新诗歌的淳正传统,又汲取了外国诗歌的优秀技法,它一唱三叹,缠绵徘恻,自有一种凄绝哀艳、刻骨铭心的情愫在;而又能以健笔写柔情,并未流于绮靡。这是诗人的苦吟之作,是他生命体验和主体情感的升华与结晶。比之  相似文献   

3.
李雪莹 《大观周刊》2012,(35):22-22
爱,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而爱情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提到它们,总会让人怦然心动,心头涌起一股暖意。近日再读《诗经》,我对爱情又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酒情与酒具     
李白的《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美酒的痴情。大家都知道,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与酒相伴,他的诗与酒共存。郭沫若说:“读李白的诗,便人感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起,南京经济广播电台每晚23点的主持人节目《今夜不设防》受到听众的关注。一个小时里,电话此起彼伏,接通者大呼幸运,其反响可以与点歌、投诉相媲美。《今夜不设防》讨论的是婚姻、爱情、人际关系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一档社会教育节目。主持人已届“不惑”之年,言语之中既无危言耸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越来越多地沉浸在媒介产生的仿真的超真实的快感中。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所关心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因为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关注,导致了爱情主题的影视剧和影视节目的长盛不衰。这也是当前婚  相似文献   

7.
在普鲁斯特看来,艺术仅仅利用人的思想和逝去的时间作素材,为死去的爱情建立起不朽的墓碑。所以法国的普鲁斯特是小说大师。而爱情在柳鸣九则同时被赋预备种各样个性较强烈的存在形态,即他所说的“情态”,因此中国的柳鸣九是学者,是诗人哲学家。然而不论本书所收录的“从文艺复兴到本世纪世界最有影响的优秀爱情小说(中、短篇)44篇”所展示的千姿百态、五彩纷呈的男女情爱如何。或者那一篇篇出自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笔下对“高雅之爱、风尘之爱、肉欲之爱……”的独到的鉴评文字如何,我们从始至终都能感觉到那种“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诗主要由爱情诗和政治诗组成,其中一些爱情诗写得委婉隐晦、意旨不明,一些评价同一人物的政治诗彼此间矛盾,这种状况给后人带来很多猜想,形成了所谓的"诗谜",谜底就在李商隐坎坷的爱情经历和多舛的仕途命运中。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精致的抒情佳作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大多数评论文章认为:作品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康桥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笔者以为,仅仅把全诗的情感指向理解为对一个学校及其自然风光的留恋而忽视其中的爱情因素,乃皮相之见。实际上,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有密切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相似文献   

10.
排比与对仗是诗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诗的感染力,使诗气势恢宏。 在当代名家郭小川的诗作中,对排比与对仗的运用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完达山抒情》、《厦门风姿》等作品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在《祝酒歌》中更有淋漓尽致的发挥:“三伏天下雨啊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啊锤对锤,今天晚上啊咱们杯对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语不赘,今天晚上咱们是瑞雪丰年祝捷会。财主醉了,是因为心黑,衙役醉了,是因为受贿,我们就是醉了,也是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这种排炮般的排比…  相似文献   

11.
漫谈孔明     
孙见喜 《今传媒》2006,(8):53-54
《谈情》、《说爱》是孔明先生的两部散文随笔集,他因此而名行于世。有人说孔明是谈情说爱的高手,证据之一是他的谈情说爱文章满天飞。十年前,翻阅青年类报刊杂志,常有孔明的文章赫然其上,主题多与“情”和“爱”有关。他是散文作家,语言老辣风趣,观点尖锐前卫,老少都说好读。他的《谈情》、《说爱》能相继问世并畅销,借助的就是这种优势。其后,他的写作转向,但仍有情爱文章时露峥嵘。去年,他的一篇《爱情进行词》被网上广为转帖,由此可见孔明谈情说爱的余温尚存。实际上,正如孔明自己说的,山水有情人更有情,在他的笔下,爱是小爱也是大爱,情…  相似文献   

12.
余鸿康 《新闻世界》2014,(4):241-242
在中国“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中,娄烨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导演,他的几部“地下电影”均是以爱情为主线,也是其力图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情感的匮乏与渴求是他的摄像机抓捕到都市情绪的内核。他镜语下的爱情主题都是借助身体这一载体与外界的他者、社会和世界进行沟通交流。也许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表达出更加直接的是“性”,又或者导演只是寄托于爱情的嫁衣上,诉说着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是在追寻绝对的精神自由。这就是娄烨镜语下的爱情,也是本文极力所要探析其独特的核心及其叙事表达。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诗歌吟诵永恒的主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先民至纯至真的情感,自然纯朴,率真热情.据统计,<诗经>国风中关于婚恋的诗就有近80首,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现男欢女悦,自由恋爱的诗篇.  相似文献   

14.
近日,欣闻好友郑启立的《郑启立诗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在祝贺的同时又深感自豪。自豪的是他那针砭时弊、饱含激情、与时俱进的政治抒情诗风格已经走向成熟;自豪的是他的诗集的出版填补了通许县建国以来文艺界无诗作出版的空白。郑启立出生在通许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爱诗、写诗、痴迷于诗。30多年来,郑启立笔耕不辍,如痴如醉。1982年9月,正在开封师专中文系读书的郑启立,洞察到部分学生“信仰危机”,而在10月1日国庆节这天,恰巧师专一位61岁老讲师宣誓入党,这位讲师捧着鲜红的党旗,激动得热…  相似文献   

15.
读书永恒的主题──《当代百家话读书》评介读书与生命同在著名作家、政治家李尔重以“读书与生命同在”为题,畅述他在戎马生涯中,在百忙的政治活动中,怎样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个爱书人,但爱书人不等于会读书。李尔重的读书经历告诉了我们,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17.
罗娟 《传媒》2019,(2):57-58
关于电视剧叙事,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内容为王,叙事为先”。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以后,韩国家庭剧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作为叙事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叙事主题选择的成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韩国家庭剧的主题文学、戏剧和影视艺术将主题理解为作品的“中心思想”“创作意图”,或者是“关于什么”,是作者在作品中努力阐明的一种观点、价值判断。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韩国家庭剧更倾向于借由日常家庭生活及家庭关系的叙事,探讨现代生活的婚姻、爱情和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8.
情系燕園     
回想人到中年时,踌躇满志,我在业余之暇最喜欢“床前明月枕边书”。如今自我感觉还好,毕竟渐入桑榆,老之将至矣。一样的明月光,一样的枕边书,可我却爱“醇醪薄醉思旧时”。特别是四年的大学生活,像是关不紧的闸门,不绝如缕地渗出难忘的记忆。我是“解放牌”大学生,建国初从香港回来,随即跨上北京那风景如画的燕园。——清新自由的空气一洗殖民地市尘的污浊,顿觉换了人间。如果清华园像散文,那么燕园像诗。——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妙喻,萦系脑际几十年了;不仅是它的形象化,而且还道出了燕京人的思念。像诗,内蕴太丰富了。湖光塔影的抒情,自然别有一种诗味;然而令人难以忘怀的,却是当年未名湖畔诗般的学习生活,和同窗好友的那种耳鬓厮磨。燕园情系诗,岂止“像”而已?  相似文献   

19.
经济宣传是整个宣传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又是一篇难做的文章。这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的共同感受。说它是永恒的主题,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平同志讲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新闻单位,在整个新闻宣传中就必然地要把经济宣传摆在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把经济宣传搞好。说它是一篇难做  相似文献   

20.
美好的爱情永远是人类心灵深处永恒的追求,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电影《如果·爱》不仅延续了陈可辛电影中对于人的感情的一贯关注,而且填补了华语歌舞片的空白。影片叙述的只是一个很老套的三角恋故事,但是却增添了许多吸引人的元素:戏中戏、音乐剧、马戏团的杂耍以及有着浓烈百老汇风格的歌舞,在爱情之外却也给人们很多关于社会和生活的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