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无效合同因其违犯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共利益,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大量无效合同的出现会引发种种弊端.要全面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范合同纠纷的发生,应加强对我国合同无效制度的系统研究和总结,包括无效合同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法律后果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的区别、不成立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区别进行分析、阐述,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合同的法律关系,解决合同纠纷。  相似文献   

3.
通过时比介绍新旧《合同法》中对无效合同的规定,分析了新《合同法》完善无效合同分类及增加了效力待定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规定,进而对修订绝时无效合同的内容,无效合同的财产法律后果做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合同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手段,而合同的有效与无效则直接影响着当事人意图通过合同实.现的目的能否得到实现。然而,合同的有效还是无效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合同法对合同效力做出的制度安排,并且涉及不同的利益平衡。本文试图通过法律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现行合同无效制度进行分析和考察,揭示该制度的内涵和真谛,从而使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合理地适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合同法具有行为法与裁判法的双重品格,当合同纠纷诉诸法律解决时,就必须会涉及国家对于合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进而产生合同有效与无效的问题,为正确,全面把握理解合同法关于合同的有效与无效的规定,本试就无效合同的特征,种类范围及法律后果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合同成立不一定生效。合同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 ,就是无效的 ,就不具有法律拘束力。无效合同因具有违法性 ,所以当事人不得依据合同实际履行 ,否则将承担违法的法律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不仅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提供了具体标准 ,也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作了相关规定 ,在处理案件时应予适用  相似文献   

7.
保证合同是在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它对合同的履行起着保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无效保证合同,对这些无效保证合同的认定及法律后果的确认,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合同法》的颁行意味着原有无效合同的范围将大大缩少,但是如果不注意深入领会相关规定,无效合同及其给当事人带来的法律后果将仍然会出现。本文根据新《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规定,分析了发生无效合同的原因,井结合司法实践经验,提出了七种判定与防范无效合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无效合同判断标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界认为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是合同无效的判断标准,但真正的合同无效的判断标准只能是公序良俗。  相似文献   

10.
合同的效力为已经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具有的当事人所必须承受的法律后果。合同的效力状态既包括完全符合生效条件的确定生效状态,及因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而使合同归于自始无效的相对有效状态;也包括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确定无效状态及主体资格存在缺陷可能转化为有效的相对无效状态。所谓的未生效,也是相对无效,可因批准、登记手续的补正转化为有效。应修正合同效力仅指生效合同法律后果的单一理解,以及传统的对于有效、无效的绝对、僵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合同法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而订立的合同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可以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而有效,却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所有合同都认定为无效合同。这样就大法理解释、法律适用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有悖于民法的立法宗旨,也不利于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利益的保护,因此急需通过对合同法的解释和修订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历来是合同法理论教学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民法通则、新的合同法对此做了更科学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以及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尤其对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这段时间内的义务与责任性质的理解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审判实践和立法规定。对此着重加以探讨,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和法学理论的研究、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合同是否发生效力是合同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无效合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理解、辨别及对无效合同的处理等问题略述己见,以启示合同当事人在实践当中熟知合同法律知识,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无效合同制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能否有效发挥,与其时效规则的适用紧密关联。无效合同时效规则的适用主要涉及确认合同无效以及无效合同确认后请求权两个方面,但目前我国法律对此却付之阙如。从解释论的角度分析,对确认合同无效予以一定除斥期间的限制较为合理。无效合同确认后主要产生返还原物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和赔偿损失请求权,关于其相关时效规则的适用,则要区分原物是否存在以及请求权的性质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准确界定保证合同的效力,弄清由此引发出的诸如民事责任界定和民事责任承担等问题,有助于公平、正确地处理好保证合同无效的民事责任问题,保护相对当事人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无效合同的识别、诉讼时效、请求权的行使及法律后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启示合同当事人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1.合同案例题。对这类题首先要分析的不是这属于哪类合同,而是这合同是否 合法。如果是无效行为,则根本不必管它是哪类合同,一律按无效民事行为处理。如合同基本合法、有效,就分析它属于哪类合同,谁违反了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弄清争执焦点上双方行为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找到有关的法律规定和民法原理,据以分清是非责任。以上三步大体是:合法?——事实?——  相似文献   

18.
缔约过失责任一般在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时,才可能产生。但在合同有效时也有可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因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本质是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法律后果,在合同的有效时,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情形也可能存在,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也应存在。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无效合同的干预应当依法进行,"哪些要干预、怎么干预,都要依法进行,由法律、行政法规做出规定",不能仅从合同法方面来理解国家对无效合同的干预。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权、司法权及行政权等方面体现国家权力对无效合同的干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但在司法实践中,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一律视为无效,不利于体现《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也与法律解释的原理及精神不一致。通过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分析,并借鉴德国、日本的立法实践,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