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倍数算错了     
光明 《新闻三昧》2005,(10):50-50
9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5版《“泰利”抉风襄雨奔福建》一中有一条小标题是:“台湾,一把葱价翻了四倍”,然而在正中,读又读到了这样的字:“一把原来只要20多台币的葱卖至4了80多台币。”两相一对照,我们不难看出葱价实际涨了三倍,而不是小标题所说的“四倍”。此外,这条小标题中“翻了四倍”的说法也不规范,应改“翻”为“涨”。  相似文献   

2.
把标题放在文章的中心,这是组版上一种常见的方法,俗称“掏心题”。“掏心题”分两种,一种是横排,阅读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毋需赘言;一种是竖排,这种标题是从右往左念,还是从左往右读,就莫衷一是了。 笔者将手头能看到的20余种报纸,从1995年1月至7月翻了一遍,发现一个令人惊诧的现象:绝大多数报纸的“掏心题”,都是从左往右念。包括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首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4.
书话新葩又几枝叶嘉新书话这玩艺儿,有人写就有人读,有人出就有人买。尤其是书话爱好者,买了读了,还要发而为文写出什么“书话之话”,硬是营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那冉冉袭来的书香,直教书痴们心动神摇,趋之若骛了。笔者也忝列书话爱好者中一分子,因“书话之后”的...  相似文献   

5.
“金屋”还是陷阱──吴胜利非法出版案纪实曹庆安编辑手记:中国古训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位哲人曰: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然而,假药伤人害命,劣书则污染人的心8!非法出版劣书者目的在于获取金钱。但无论是劣书还是金钱,构筑的不是“金屋”,而是陷阶!吴胜...  相似文献   

6.
周平 《中国广播》2008,(7):59-6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钟,我到外面去参加一个会议,开车路过成都市红星路下穿隧道时,突然觉得汽车不听使唤,方向是往左走进可它偏要往右走,且不停地左右摇摆。我以为是汽车出了问题,心里还想着明天要去修车。谁知出了隧道以后,发现满街的人,我停下车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7.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9.
“读未见书”黄丕烈在书跋中曾多次提到自己“性喜读未见书”,喜从“未见书”中“赏奇析疑”。他还以“读未见书”名其斋,治其印。可见他对“未见书”的喜爱和重视。所谓“未见书”,自然是黄丕烈不曾见过的书,荛翁见多识广,他没见过的书,当属少见  相似文献   

10.
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获奖图书评点评选工作已经结束,共有49种图书获此殊荣.大张旗鼓宣传好书是本刊宗旨之一.为此,本刊辟出版面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获奖书进行评点,以使读者了解这些书为什么能获奖.新意与创见──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相似文献   

11.
钟情全集     
钟情全集□欧阳明能把书读通是读书的至佳境界。这既靠不得选阅单篇,也不能仅仅依赖翻读选集。阅读全集貌拙实巧,实际是一种登堂入室的读书方式,之于人文社会科学尤为重要。阅读全集大致有如下好处:首先,资料齐全,全集如海。齐全的图书报刊资料历来是科学研究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筱青 《出版参考》2007,(11):4-4
老话说读书越多越聪明,苏轼有名言“古书不厌百回读”。近年来我读一些书.常常对古人的此类话产生几分困惑。觉得有些书非但不能使我聪明,倒是平添了几分糊涂。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一些文艺小说取消了“内容提要”和“前言”、“后记”,读者一时难于了解书的内容,选书很不方便,并且使畅销书变得不畅销了。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血染的爱》是描写“二月兵变”大冤案的长篇小说,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可是,我店门市部十八天才销九十五部。主要就是书前或书后没有“内容提要”,许多读者翻一翻就走了。后来,我们把“订货目录”上介绍的内容简要地写在宣传牌上,读者看了纷纷进店购买,仅五天时间,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5.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16.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7.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书,我的挚友朱明平提起挚反,谁都会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而我最为由衷的挚友却是——书!我之所以视书为挚友,其因有三:每当茶余饭后.手握一卷,其味也香,情意绵绵,好不惬意;枕边炕头,闲置几册,心亦欣然O每当静静的夜晚,燃一柔和烛光苦读,一灯一桌一传一人一书,好不温馨。感慨之余,提笔写上几句“灵感”,于是心里便也释然了许多。书使我业余生活充实而不乏味。此可谓挚友因之一也。浩瀚书海,自己不过是沧海舟子,于是读书时便多了几分挑拣,经人指点,便读鲁迅读朱自请读托尔斯泰读聂鲁达等等。鲁迅的凝重沉郁使我对人生…  相似文献   

19.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  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书中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号——这是一代对另…  相似文献   

20.
“石”与“担”查启森《档案学概论》(吴宝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第20~21页上有这样一段记述:“秦始皇处理公文也有‘日读一担’的记载,一天要看100斤文件,该多么不便是可想而知的”,来说明竹木简牍的笨重。这里所说秦始皇“日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