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2.
对“国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能够改造国民性”的坚定信念,是国民性改造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入文化类课程,增强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觉自愿的自我提升,是提升教师参与国民性改造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以来,教育与国民性改造关系的话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专家探讨的话题。从人发展的未特定性、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的作用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教育也应当担起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同时,国民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过程,静态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要求教育要承担起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任务,而动态国民性的发展则给教育改造不良国民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探讨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同时,还要看到人发展的有限性和社会对国民性改造的制约性,辩证地看待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张爱玲这两位分属于两个文化时代的作家,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个人生命体验等方面,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人性的缺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特别是对女性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但不同的是鲁迅是站在救国救民的高度来审视国民精神,改造国民性;张爱玲则始终站在潮流之外,发掘表现人生和人性的种种丑陋肮脏,她没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同情的了解,了解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教育培养国民性活动的前提是基于文化、教育和国民性之间两两的双向互动关系。教育的导向性功能、文化的激励性作用和人性的可塑性为教育培养国民性提供了可能。教育培养国民性应以"国"为重,并正视文化的时空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对国民性培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边城》与《强盗》的比较,可以发现席勒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反思民族危机的过程中,把弥合人性的分裂作为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基石,而且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美理想做了形象化的表达和演绎,从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和美学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纽带。母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造国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母语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和挑战。文章主要从国民性的视角,分析了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指出加强母语教育在提升国民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民教育的失落源于对"国民性"认识的模糊与不确定、文化多元与冲突所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工具性教育的凸显。当前,国民教育的重建需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对国民性的改造与完善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加强人文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文化自觉能力的培养;注重教育与教育研究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育应有其基本原则.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0.
教育在国民性发展中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保持国民性的延续和促进国民性的重塑。教育通过参与个体与文化环境的作用过程延续国民性,并通过变革自身改造国民性。在教育对国民性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状态、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表现出延续和重塑国民性的综合性,并兼顾着传统和时代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校双语教学理论探讨及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情、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性质和国外双语教学之间存在区别,故不能照搬国外研究界对双语教学所界定的性质和目标以及相关理论依据.本文拟通过研究前人相关文献分析总结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以及理论基础,得出改进国防科大双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science education becomes institutionalized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using Malaysia as a case study. The findings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Malaysia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the country's socio‐political development. Science gained a place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the midst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The strong colonial influence on school science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early independence period but, in the 1980s, external influences on science education came from both Western and Islamic countries. In each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s, external world cultural forces interacted with internal socio‐political forces resulting in a national science curriculum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world cultural rules but at the same time quite indigenous in character.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while each nation‐state aspires to develop an indigenous form of science education that would best suit the national context, the outcome tends to be more universalistic than particularistic due to global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13.
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进国的成功范例表明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 2 1世纪前 2 0年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 5 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构想是 :坚持“人力资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战略选择 ,通过制度创新 ,分三个阶段实现教育的“三步跨越”和人力资源的“两次提升”的战略目标 ,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14.
黎族民间童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显示了黎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就四种类型(创世童话、自然童话、爱情童话和风俗童话)对黎族民间童话进行了分析,并和相似的其他民族的民间童话做了初步比较,最后从地域、民族和艺术等方面归纳了黎族民间童话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与探讨了中外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上的差别。指出 ,在高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教育概念。在研究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他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它们的外在比较上是不够的,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结构为基础和前提,从人性完整自由的高度去探讨其内涵,才能真正掌握它们的实质,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当前,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的着力点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蒋光慈的短篇小说《鸭绿江上》是一部"共同体叙事"作品,是早期普罗文学的代表作,其对革命文学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从异邦到"联盟"的产生为基础的想象的世界共同体;以从家乡流亡到异邦为语境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以从青梅竹马到生死两界为底色的想象的爱情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其兴起的最直接动因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御侮图强的需要;同时,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和其它文化机构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积极借鉴;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传统则是近代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文化基础;从自然科学本身来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具有异域的流传性和可接受性。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就是在上述诸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生命体系的本质是它的非理性和原始性,即以湘西原始性为 核心,融合了传统儒道释思想的非理性精神。沈从文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新的民族性格。沈 从文的小说创作还客观上呈现了中国由不同民族间的紧张对峙走向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过 程,以及新的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新民族性格的塑造,在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找到 了合理的和最后的归宿。沈从文小说在故事、时间因素的利用,客观化和象征的追求等方面,为 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沈从文小说是中国现代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 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locaust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science textbooks around the world since 1970, using data coded from 465 textbooks from 69 countries. It finds that books and countries more connected to world society and with an accompanying emphasis on human rights, diversity in society and a depiction of international, rather than national, society are more likely to discuss the Holocaust. Additionally, textbook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contain more discussion of the Holocaust, although the rate is increasing in Eastern European and other non-Western countries, suggesting eventual convergence. We also find a shift in the nature of discussion, from a historical event to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or crime against humanity. These findings broadly support the arguments of neo-institutional theories tha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ealm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re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and that notions of human rights are a central feature of world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