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男狐形象,与汉代对于男狐魅惑性,妖兽性等描述不同,聊斋中的男狐形象多是正面的,积极的,不仅与人为善,而且深明大义,扶危济困。蒲松龄通过这些男狐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同时,这些男狐也成为了蒲松龄抨击黑暗政治,讽刺伦理败坏和世俗丑态的有力武器,体现了他刺贪刺虐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多注意到女狐形象,对于男狐的研究颇为冷落。《聊斋志异》中男狐有很多,大体分为三类,即狐叟、狐少年和狐中青年,三种男狐各有其特征。从男狐形象亦可以看出蒲松龄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3.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中对于狐神形象的描写有很多,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历史演变成今的狐神形象,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形态和体态。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狐神形象进行研究,首先应从狐神形象到狐妖形象着手,然后从狐狸的形态到人的形态等演变过程,并且研究狐神形象的神行、狐神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狐神形象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中的高峰,它不仅在狐、鬼、妖等形象上塑造出鲜明的个性,而且在奇女子形象的塑造上,也是独树一帜,令男子们望而生畏。侠女、烈女、义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此类女子的个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作者在故事叙述中的情感倾向
  一提到狐,我们就会想起“狐假虎威”“狐朋狗友”“兔死狐悲”等成语,这些成语有明显的贬义,这也是狐这种动物在我们传统心理中的刻板形象。刘志成笔下的狐则是另一种形象,文中多次写到狐的眼睛,“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四只狐崽,“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冒险救崽的红狐“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遣词造句中透露出明显的褒义,这对狐的传统形象是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7.
狐,这一动物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象。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现实意识以及其他文化精神的混杂,狐妖形象发生重要演变,总体上一步步由宗教走向审美、从狐男演变成狐女、由魅惑走向人性。这些演变都能从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8.
狐男研究一直是狐精故事研究中缺失的一环.六朝到明清的志怪小说中,狐男数量、同人类的交往模式及其形象特征等均发生变化.这种变迁是由不同时期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背景及社会观念等引起的.本文从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一、不同时代人们对狐精的普遍认识,二、不同时代小说作者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人物的角色设置,是其叙事成就斐然的基础。《聊斋志异·青凤》人物设置极尽巧妙,弱佳人、狂书生、严家长与忠孝儿的人物设置使《青凤》中的人狐恋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们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书生重视侍奉父母,对父母百依百顺;兄弟之间,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夫妻琴瑟和鸣,相濡以沫;朋友相知相交,惺惺相惜。《聊斋志异》中书生们的这些特质不仅体现了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同时也高扬了古典知识分子身上所呈现的某些可贵品质。将《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置于儒家伦理视角下去观察,能从一个侧面一窥清代前期整个社会对儒家伦理的遵循。  相似文献   

11.
"男""夫""父""女""妇""妻"等汉字的形音义及相关典籍记载多方面印证了中国农耕社会男性在家庭的核心地位。"男""夫""父"字从男性角度折射出男权的独断,而"女""妇""妻"字则从女性角度看出家庭中的妇女服从及对丈夫的依附。男性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是男女工作性质的差异决定的,而男性耕作获得的收入是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书生题材的作品很多,有的是为了控诉科举社会的黑暗,有的是借书生的美好品质教谕世人,亦有借才子佳人的结合颂扬爱情者。明末传奇《娇红记》中的书生申纯亦是一个多样的书生形象,他的身上既有传统观念中科举入世、好德重义、忠于爱情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被作者赋予了适宜传奇表演的立体性格,这一人物的刻画相较其他书生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反映了晚明文学与艺术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形象并不是民俗宗教态下的单一形象。作者纪昀在塑造形象各异的狐的同时,也将世间万象、各色人物融入其小说故事之中,意图借助狐来表现当时社会的世风、民风,进而反映出其鲜明的思想倾向。作者以狐设教,透过狐深刻、蕴涵哲理的语言和具有惩戒意义的行为,揭示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应该持有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4.
狐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象。在唐代小说中,有关狐的故事众多,狐的形象也比较复杂。唐代小说继承了六朝志怪的特点,塑造了一批媚人、害人的妖狐形象,但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塑造了一些助人、帮人的人性化的狐形象,这对《聊斋志异》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狐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08,(3):57-57
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迅速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与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而在本书中,《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但承载了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更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另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阅微草堂笔记》与《伊索寓言》中狐形象的含义、狐形象的性格、狐形象体现的社会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现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狐的形象,狐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在这些作品中吸引大众的不仅仅是狐本身,更有其体现出来的人性内涵。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其狐形象在相同中又存在着不同。本文就中日文化对主流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了中日文化中狐形象的人性表现以及人性内涵背后的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文艺作品“以泄愤懑、抒发愁思”的“孤愤之书”,而直抒胸臆,发心中之不平、浇胸中之块垒的,当推书中描写到书生的那部分作品。本文便是大体按作品创作的时期,按类型分析书生的形象,然后再论及蒲松龄的创作态度。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可歌颂或肯定的书生形象积淀着蒲松龄的理想精神追求,否定的书生形象透视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