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意义]精准识别技术机会以准确把握市场先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针对现有技术机会识别粒度较粗、技术机会评价较主观的局限,构建基于多维技术创新地图与TO-RFM模型的技术机会识别与评价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首先,运用LDA主题模型从专利数据集中挖掘影响技术创新的要素,并依据主题分布与主题热度分析筛选技术要素;其次,将技术要素划分创新维度后建立多维技术创新地图,通过创新维度与创新法则耦合形成技术机会备选集;最后,利用技术机会价值评估模型(TO-RFM)中的三维评价指标及四象限图对所识别的技术机会的潜在价值予以研判。[结果/结论]以沸腾氯化工艺为例,利用所提方法识别出了9种技术机会,验证了该识别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为企业精准把握创新先机、提升创新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局限]虽能有效挖掘技术热点,但仍需加强对技术要素间语义关系的考虑,以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为把握核心技术、精准高效研判技术机会,提出一种基于LDA-SNA和多维空间专利地图的核心技术主题及创新机会识别方法。首先,采用LDA-SNA方法提取技术主题及要素并筛选核心技术主题;其次,依托多维空间专利地图对核心技术主题要素进行归维处理,并选取创新法则依据维法耦合原理生成基于核心技术主题的技术创新机会;最后,以钛白粉浆料制备技术为例,检索并搜集到1 962条专利为数据集。研究结果识别出6个核心技术主题的7个创新机会,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机会识别以高效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路径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体系构建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并结合当代技术发展特征创建了多维技术创新地图,进而构建了基于多维技术创新地图维法耦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最后结合煤层气开采卸压消突创新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提高了技术创新路径形成的客观性,从技术创新本质层面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作为获取创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潜在用户需求的在线评论对精准识别未来产品的创新方案至关重要。文章依托多维技术创新地图提出一种基于在线评论考虑潜在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方案识别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利用STM从在线评论文本中提取潜在用户需求信息;其次,借助概率语义术语集将需求信息转化为面向产品技术模块的创新要素并进行权重排序;然后,运用多维技术创新地图对创新要素进行维度划分,与多个创新法则耦合迭代,生成系列产品创新方案;最后,以航拍无人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结论]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产品创新方案识别方法能够为企业精准高效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组合创新或整合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形态分析思想引入到技术评价中,提出了一套基于形态分析和模糊一致矩阵方法的技术机会分析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SAO语义挖掘方法构建技术形态矩阵,并开展形态分析,形成技术形态组合的备选集;其次,构建基于技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用、产业化可行性和在中国产业化的潜力4个维度的技术形态组合评价体系;再次,引入模糊一致矩阵方法对得到的技术形态组合开展综合评价和排序,识别技术创新机会;最后,本文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证结果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创新机会,创新决策者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来实现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文章阐释技术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观点,分析创新机会识别过程的影响因素构成以及基于信息分析的创新决策者创新机会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创新机会识别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7.
 全球技术环境的快速演变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机会,企业只有识别和把握潜在的技术创新机会,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文章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构建技术创新机会识别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一个可视化的创新机会识别方法,同时以公路工程领域为例进行机会视别的可视化实验,以此判别该技术领域的深层次结构,进而挖掘出潜在的技术创新机会,为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和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8.
蒋玉石  康宇航 《科研管理》2013,34(10):50-57
专利地图作为专利信息分析工具,可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但目前缺少有效的专利可视化工具指导技术创新实践。本文从专利信息的内容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征入手,从宏观层面的技术主体分布、技术结构、技术市场和微观层面的技术优势、技术合作、技术依赖的角度,构建基于专利地图的技术创新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共现分析模型,以图谱的形式展现专利分析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以公路工程领域为例进行可视化实验,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基于工程技术分析的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知识发现规律及现有技术机会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基于多维空间专利地图的技术机会分析方法,并对多个创新维度的定义进行阐述。同时,以手机供电系统为例,检索1997—2016年的相关专利作为数据来源,从多个维度提取有效专利进行聚类总结,构建手机供电系统的多维空间专利地图,结合总体态势分析、技术关联度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技术密集区、稀疏区和空白区,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技术机会。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企业相关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决策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鉴于在目前的技术机会识别中存在研判的创新路径往往较为抽象和模糊,并在很多情况下需领域专家参与解读的问题,以冷库技术为例,研究构建基于文本挖掘、机器学习算法及多维空间专利地图的技术创新路径识别模型。首先,构建技术创新路径识别框架对相关专利文献进行分词、清洗等预处理并建立知识图谱;其次,采用融合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文本挖掘方法对专利文档提取关键词,继而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算法对主题聚类降维并萃取创新维度;再次,依据目标技术问题和目标优选创新法则耦合变换于多维空间专利地图并具象出具有现实意义、有价值前景的创新路径;最后,利用可拓学计算各创新路径综合关联度评级优选。以期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企业精准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创新知识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需要拓宽知识基础来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从外部寻求合作机会来改善企业内部创新过程或提升现有研发能力,因此,如何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便成为企业的重点关注。本文提出了基于SAO分析的RD合作伙伴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文献标题及摘要中的SAO结构,绘制涵盖材料、技术与组件,以及目标等三个维度的SAO结构图,通过挖掘具有相似研发目标的机构,分析其互相合作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合作方向,并以染敏太阳能电池技术(DSSCs)为案例开展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及时有效地识别潜在技术机会,采用文本挖掘和异常值检测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专利文本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文本表示模型Doc2vec技术对专利摘要进行建模,以更深层表征文本语义信息;然后利用基于密度的离群值检测算法,识别出具有潜在技术机会的专利方向;最后以深度学习领域潜在技术识别为例,构建专利检索式并收集458条专利文献作为数据集.实证结果总结出4类主题共10个潜在的技术机会,验证了该基于专利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可为企业相应技术应用、研发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分析科技创新路径识别研究中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开源工具,提出利用引文内容挖掘实现科技创新路径识别方法及开源工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引文分析、结构洞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文本内容挖掘、引文内容挖掘等不同角度分析了科技创新路径识别的主要方法;其次,从数据源、文本格式、挖掘内容、处理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用于实现引文内容挖掘的科技创新路径识别的3个开源工具:Mallet、Knime、NLTK;最后,分析了实现科技创新路径可视化的5个开源工具:Pajek、Ucinet、Gephi、D3.js、VOSViewer。[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开源工具深入挖掘引文内容中蕴含的丰富语义信息,识别不同引用动机,进而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有效的实现科技创新路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环境变化,在梳理技术路线图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需求,设计构建面向战略需求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体系,对传统的情境分析法进行改进,提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地图和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两个全新的方法,并引入智能化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体系可提高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增长,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致使技术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之前对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多数局限于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因此,本文创新性的引入SAO结构分析方法,利用相关软件挖掘出专利的SAO结构,并据此设计算法计算专利之间相似度,结合专利地图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形成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框架。最后以液晶材料技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技术重点已经由基础技术的研发转向更高效、成本低的大规模的材料研发。这些研发背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了解技术进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