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农村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难"已经成为阻碍保定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保定市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保定市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在控制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后,农业信贷支持水平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提高0.146%;但是,与民生支出和财政支农支出相比,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较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我国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强,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弱。提高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应创新信用模式,丰富农村信贷产品种类;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农村金融整体效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二元的农村金融结构,面临着内生外生双重约束及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均衡和非均衡的双重信贷配给,导致了供需失衡和有效供求的双重不足。应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逐步放宽利率约束,以消除外生约束,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的联合来降低内生性约束,同时大力提升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真正释放农村真实有效的信贷需求;从而实现农村金融的总供求均衡。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水地区6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配给行为.计量结果表明,60.7%的农户受到了数量信贷配给、风险和交易成本配给;教育年限、固定资产、非农收入对其信贷配给在统计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贷约束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业补贴和农村非正规金融能否有效缓解农村信贷约束有待验证.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分为有效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和隐蔽信贷需求,以CHFS调查的2973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家庭为样本,运用加权Probit 模型考察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对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都刺激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应适当增强农业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以进一步缓解农村信贷约束.  相似文献   

6.
在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不良信贷资产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从企业、国家和银行三个方面,提出消除不良信贷资产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小企业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阐述了我国小企业信贷发展的现状,并从小企业自身、银行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小企业信贷发展的一些因素,最后提出了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出路,包括建立信贷支持体系增加金融制度供给和加快银行金融创新推动小企业贷款两大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没有农村金融的强劲支持,难有农村经济的长久繁荣.小额信贷在我国经历近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小额信贷资金与农民致富项目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农户和信贷部门缺乏必要的信任和合作,使小额信贷资金的扶贫作用难以发挥,严重阻碍了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民生活的改善,不利于‘‘三农"协调发展.借鉴世界上小额信贷主流发展模式的做法,要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规避农村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创新农村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面板模型对西部地区1978—2009年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则显得比较乏力;农业信贷资金的产出弹性逐渐得到改善,农业产出对信贷投入的响应更趋积极;农业产出和农村居民收入对农业信贷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配给的现象依然普遍;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存在省际差异。因此,应完善农业信贷的征信机制,增加农业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并调整投入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民收入结构,以增强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主题,本文通过对农业政策性信贷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农业政策性信贷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定位以及完善和强化农业政策性信贷扶持项目及扶持措施,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农村信用社搞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的理性选择,小额信贷由 农村信用社推行则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农信社改革面临的挑战 ,应采取资金使用报批制、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合理定位政府和农信社的关系、优化机制、改善服务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在陕西、青海农村调研数据做实证观察,发现农村金融机构过高估计农村金融风险,对农村潜在经济机会估计不足。关系型融资在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借贷中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前者降低了信贷风险,在后者却成为寻求金融租金的温床,本质差异在于两种金融机构的产权属性与激励兼容不同。与正规金融关系型融资联系,农村金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即贷款投放对象向有实力的基层干部或者农村富裕户集中,结果产生马太效应和加剧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农贷市场中赖账者未必是真正的贫困农户,乡村干部置身其中搭便车、寻租责不可免。农户作为原生态信用载体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但是需要重新构造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从而形成农村信贷活动的"信誉触发机制",在西部农村地区亟须果断地放开民间组建金融机构,政府职责是因地制宜制定与执行规则。  相似文献   

14.
理论和实践表明,要克服农村金融领域的市场失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及实现农业信贷与保险有机对接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今后,不但要注重农业已存在的不同金融需求,更应大力打造不同类型的金融生态,规范发展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激活、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同时,要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的配套作用,并建立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在此项改革工作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如“三会”组织形同虚设,行政控制现象严重等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从完善“三会”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信任危机的阐释与消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研究信任危机 ,提出当前信任危机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产生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利益失衡、制度缺失和观念变迁。解决信任危机和重建信任的途径是调整利益格局 ,加强权力监督 ,建立契约信任 ,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助学贷款自推出至今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拥护 ,作为助学贷款的经办者 ,银行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 ,而在实施过程中 ,银行、学生各执一说表示了执行助学贷款政策的难处和苦衷。因此 ,必须加强学校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进一步完善贷款发放与偿还的操作机制 ,并营造相应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