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国际背景,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在当代所呈现出的资本主义性质;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其全球共产主义化的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生成的双重语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经历了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互动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当代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世界文化表现为多元并存的特征,这种文化多样性也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代中国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同一性,在一种双向构建的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指导路线和人才保障,也为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提升大众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道路保证、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新的视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教训和经验,提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阈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语境而言的,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6.
和谐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代中国,和谐哲学由于找到了社会矛盾论的根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在价值诉求上,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座丰碑中的一块基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通过长期思考和反复论证,抓住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系统、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灵魂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实践基础,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展开论述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个包括根基、主干、枝干和枝叶四大部分的有机联系严密统一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世界性与现代性的双重挑战。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出封闭的自我,克服文化自卑,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依赖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借鉴与再造,加速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望真正走出一条民族体育文化的自立之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我国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其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在实现其理论现代性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多脱离现代化轨道的因素,如理论本体的缺失、理论边缘的模糊、思维方式的固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科品质歧义与接受障碍等,严重束缚了马列文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伦理观主张挣脱道德形而上学的束缚,让人们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环境中实行道德抉择,从而使人们回到道德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它从以往提倡的绝对论转向相对论、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独断论转向自由论。同时,后现代伦理观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现代性本身的很多弊端,提出了很多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对于当今伦理诉求的回答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性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性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性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一门在中国科学诠释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它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解释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巧 《美育学刊》2021,(2):78-83
在中西方绘画史上,肖像画发展的程度截然不同,作为西方绘画主要类型的肖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没有独立的位置。可以说,“肖像画的诞生”是一个现代性事件,只有足够成熟的现代化社会才能为其提供存在的普遍性条件——自主性精神。通过比较中西肖像画所植根的文化系统,可以展现肖像画作为现代性的文化表征所包含的双重性,它既显示了其所植根的那种普遍性的条件——文化现代性,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性的自主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内在化——审美现代性。可以说,肖像画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表征了普遍的现代性精神在文化和艺术中的同源共生。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英国政治学家洛克以《政府论》第二篇为蓝本的思想学说,是英国光荣革命的理论表征,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但同时英国革命作为人类政治近代化的起始,使得洛克的思想学说中又包含有深刻的现代性。洛克政治思想中的现代性,从政治的祛魅与世俗化,对抽象的法的统治的尊崇以及政治社会中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揭示出了走向法治的基本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作为其现代性要素之一,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语境,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悖论式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和精神结构。这种悖论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与写作中。“新时期”初期文学叙事的现代性追求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匮乏,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遭遇到更大的挑战,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自我认同与阐释中国的双重焦虑。在全球化、世俗化语境中知识分子及其叙事亟需重建其公共性、反思性、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20.
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标志设计也深受新的传播领域和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时,忽略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而往往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这样一种忽略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形时也是用非常狭隘的思维进行设计,所以,在《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绝对不应该排斥或忽略中国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