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鲁翠涛 《编辑学报》2021,33(2):158-160
随着网络通信的高速发展,邮政编码的意义和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笔者对编辑出版类期刊、自然科学类期刊、社会科学类期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的标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类期刊均要求在论文中标注邮政编码,且刊出的论文中存在一些邮政编码标注不准确的问题.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笔者建议在学术论文中省略邮政编码这个固有项目,或者在论文作者单位中简化邮政编码的标注.  相似文献   

2.
在一部百科全书的编辑过程中,发现原稿单位的写法不够统一。例如水流量,有的写成“立方米/秒”,有的写成“立方米每秒”,有的用“m3/s”。应否统一,如何统一,不可不辨。按照有关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的规定,一个“量”,由“数”和“单位”构成。代表计量单位的规定符号称为计量单  相似文献   

3.
单位符号是指物理量单位的字母表示形式。如长度的单位“米”,用字母表示为“m”,即为单位符号。所有单位符号一律排正体字母,这是规范所明确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些单位符号,有的要排大写,有的却要排小写。如:长度单位符号m要小写;力的单位符号N要大写,而kg又为小写;压力、压强、应力单位Pa中P要大写。而a为小写;SI倍数单位MPa中M为大写,而同是SI倍数单位kN中k却要小写;能量、功、热的非SI倍数单位eV中,e为小写,而V为大写,等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 ,不断有编辑同人建议《编辑学报》简化作者信息的著录 ,删去属于个人隐私的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等 ,有的作者在发文时坚决反对公开自己的这些信息。而编辑部为了使作者信息齐全常常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鉴于上列作者信息对判断文章的水平没有实际价值 ,国家标准对此未有相关规范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也早已不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 ,为了保护作者的个人隐私 ,避免过多著录作者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与有关专家讨论 ,《编辑学报》决定从 2 0 0 4年第 1期起简化著录作者信息 ,只著录作者的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  相似文献   

5.
赵大良 《今传媒》2003,(6):66-67
最近读到一本科技类杂志,细看之下,发现技术性差错不少。现整理如下,供业内同仁参考。 1.在科技期刊中,物理量的单位应当使用符号,特别是法定计量单位不应当使用中文名称,该刊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但有时将单位符号和中文名称混合使用,特别是在同一篇文章中,有的就在前后几行,一会用符号,一会又用中文名称,如“千伏”应当使用“kV”,“0.38微米”应当是“0.38μm”,等等。这个问题可能不是不清楚,而是不重视。单位的符号书写应当规范,如组合单位中有的要加分隔点,有的要加括弧。“千瓦时”应当为 “kW·h” 而不应当写成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窗     
我是一名已经退休的老档案工 作者,因故于6月份才看到贵刊今 年1-6期。看了贵刊今年第1期 《读者之窗》栏目“矛盾中的图纸 档案存与用”后,发现原作者不知 设计单位有底图,看了今年第5期 “读者之窗”栏目,也没有谈到这 个问题。 建筑图纸设计单位有底图,归 档应归清晰的蓝图。图 纸使用年岁长了,不清 晰了,还可以到原设计 单位晒蓝图。设计单位 底图一般保存10-20年,到期底图 有的设计单位无偿送设计委托单 位,有的收少量资金卖给设计委托 单位,有的在委托设计签订合同注 明。对本单位利用档案可以不收费,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报作者单位标注中存在的问题金伟《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以下简称《编排规范》)中对作者工作单位标注栏明确规定: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建议在作者单位项后面或篇首页地脚处标注第一作者的年龄、性别、职称等信息。准...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有偿消息有各种各样。比如工厂投产、公司开业或某种新产品问世,这些单位便将记者请来接来,而后发一条消息;或者由单位自己撰写成新闻稿交记者发表。这样的消息当然不是白发的,而是有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倒稿酬”。因为正常的稿酬是新闻单位给作者发,而这种报酬是作者(工厂、企业)给编辑记者发,而且决不会是千字30元,而要高出许多倍。还有一种有偿消息。在写  相似文献   

9.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一两名助手,由助手起草,其中有的领导还确是出了思想和重要点子,有的却只是修修改改,而大名却挂在前面,其实只是起了个编辑的作用。一种是不同单位的记者合写一稿,倘非联合派出的记者组,就意味着记者有“扎堆”现象,采访“撞车”了。合作固然可以解决“撞车”的矛盾,但兴师动众、“三堂会审”式的采访,被采访者未必乐意和适应,介绍情况也易粗不易细;  相似文献   

10.
一讨辑为讨稿用寄信给理现了酬拒掠作护为的酬 云:“讨稿酬”两不好,写稿、写稿为钱,坏了名声;二是得罪报刊编今后的稿路。似乎“文人利”,不必去“低头下跪看:有意不付稿酬的用毕竟是个别的,因为忘掉的通讯地址而苦于难以是大多数,一经作者去用稿单位即会邮寄稿酬稿付酬,按劳取酬是合,不是什么可耻行为。也会有个别用稿单位为支出”,有意“不付稿在作者多次催讨后,也。若有,则是侵权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著的。作者有权用法律保不要怕得罪人。写稿“两写稿取稿酬是完全一致的乃是有意克扣作者稿单位和责任人  相似文献   

11.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2.
不少“快语”在说理论证时,举出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引用一句或几句名言格言,以证明作者的论点的正确,这在言论写作中称为例证法,也是我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有的作者仍不会用,有的用得不好。那末,怎样使用例证法?编者在修改“快语”中,有些体会。现在以1991年5月21日刊出的“快语”——《又到“听取蛙声”时》为例。为便于  相似文献   

13.
卞平 《编辑学报》1996,8(3):130-131
中国科学院的杨乐院士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有的部门与单位制定的办法有片面性,稿件在国外发表一律得分高,在国内发表一律得分低,这不利于提高科技期刊质量。”这是一个非常中肯、应当认真研究的意见。本来,科学论文要不要公开发表,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发表,完全是论文作者作为著作权人享有的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5.
自《全国新闻系统测试复习提纲》公布之后,有的新闻单位或业务刊物,拟出一套“标准答案”或类似“标准答案”的东西,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效果就很难说了。我认为,没必要搞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所谓“标准答案”,仅仅是“答案”作者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要让测试者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怎么也好拟出“标准答案”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6.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7.
同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偶尔谈及“搭配书稿”之事,大家所见皆同。所谓搭配书稿,是指作者或编写单位把一部书稿交某出版社出版时,将另一部书稿作为搭配,也要求给予出版,否则,前一部书稿亦不交出版社出版。这种搭配来的书稿,有的不是适销对路,有的质量低劣,如果不用这种搭配手段是不容易被出版社采用的。但是,这种搭配有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有些出版社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只看重某书稿有利可图,有的仅编写单位就订购若干万册,所以宁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19.
我有几位老朋友在新闻单位当编辑,整天与文字打交道。他们说,最近这些年来,在作者的来稿中,字迹了草、难以辨认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了。有的稿,内容很好,很有编用的价值,可遗憾的是,字迹太了草了!有的字踊直像是天书、甲骨文一样,左看右看、联皋字前字后,怎么也辨认不出来。对于此稿真是弃之可惜、欲编难成。后来,只好打电话让作者来认,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本人看了半天,竟然也辨认不出自己亲手生产的“产品”了!真是叫人目瞪口呆、啼笑皆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  相似文献   

20.
“最近”,“近日”、“不久前”、“前不久”,诸如此类的模糊新闻时间频频出现在各类报纸上,而且有增加蔓延之势。有的新闻工作者还把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经验”传教他人,有的竟将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业务“成熟”的体现,津津乐道。 笔者以为,模糊新闻时间的出现不仅有害于新闻单位和作者本人,也会在读者中、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此风当刹不可长,概括有三害: 一害:新闻不“新”。众所周知,新闻贵在新,确切的时间是构成新闻的最基本要素。在不知准确的时间的情况下,有人便“灵机一动”,采用模糊的时间概念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