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则意识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规则意识要想真正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化育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需要不断优化规则意识培育环境、丰富规则意识培育内容、创新规则意识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现象日益严峻,探寻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要把规则意识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程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员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引结合起来,实行全方位教育;正面示范和反面督导结合起来,实行双向教育;维权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权责意识均衡;规则意识教育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才教育。此外,学校还要营造遵守规则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育。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现象日益严峻,探寻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要把规则意识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程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员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引结合起来,实行全方位教育;正面示范和反面督导结合起来,实行双向教育;维权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权责意识均衡;规则意识教育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实行全才教育。此外,学校还要营造遵守规则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育。  相似文献   

4.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核心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公共意识。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要通过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开展生动的法制观教育来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基层意识相对薄弱,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培育大学生基层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要根据系统科学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重要原则,统筹兼顾、区分层次、顺应变化,使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工作取得最大成效;运用整体性方法,形成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整体合力;运用层次性方法,强化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针对性;运用动态性方法,确保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精神不仅可以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而且还可推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基本内涵的界定,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要素、基本规律、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究,可以有效认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所缺的不是聪慧的大脑、创新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缺的是成功的意识。而成功意识的培育需要通过准确的人生定位决策以培育成功意识的空间,需要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播下成功意识的种子,需要形成积极的心态以利于成功意识的成长与发展,需要通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实现其成功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做好社会各类人群的就业工作,特别是如何实现大学生的更高质量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规则意识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表现、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规则意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雪岩 《教育研究》2005,26(8):67-71,96
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人性化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财经政法院校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紧扣专业特点,体现专业思想、精神及其要求,以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的培育为切入点,通过更新观念和提高制度设计意识、强化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开拓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等途径,强化财经政法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过渡期的学生在思想观念、规范准则认知上比较模糊,较易引导。新入校大学生有探索大学校园各项规则的需要与动机。在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中,关于社会基本道德规则、校园基本生活规则的认知程度较高,而关于课堂学习的规则却表现较差。规则意识形成要经历自我构建、信息获取、评价及重构和指导行为等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原因,指出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依托大学生法制教育,从法律认知、观念和信仰三个层次实现法制教育对规则意识的教育作用;通过培养大学生对规则的信仰,使学生在规则意识教育的熏陶下,形成对社会公序良俗、校规校纪的自觉认同与遵守,达到法制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面临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导性乏力、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缺位、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地位迷失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弱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导性地位、拓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载体功能、尊重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作用等渠道进行化解,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洁 《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54-155
大学生贵生意识的淡薄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通过构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形成大学生贵生意识培育与养成的有效机制,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4.
培育和深化大学生感恩意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基于传统文化的视野,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掣肘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现状,探寻大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构建行之有效的感恩意识培育方法、感恩行为养成路径、感恩激励评价体系.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效应,营造大学生感恩意识自省、感恩实践自觉、感恩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贵生意识的淡薄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通过构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形成大学生贵生意识培育与养成的有效机制,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当代大学生规则认知意识良好,规则遵守意识不强;利己规则意识较强,社会担当意识较弱;规则遵守方面他律较好,自律较差.以思修课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完善校规校纪的制定与奖惩评价体系,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积极营造守规矩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社会规则舆论的正面引导,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国格意识培育工作,必须清楚地辨析大学生国格意识培育的影响因素,造成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影响因素繁多复杂,从内外因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以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良社会思潮、社会腐败问题、网络不良文化、高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等外因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给出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意识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其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切实遵循国家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建构国家意识培育的内容体系,积极探索国家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大学生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参与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为了验证公民参与、"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效应,基于浙江省8所高校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用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参与政治公共事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双重影响,且影响力度最强;参与校园自治、参与社区服务对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面效应,但其培育效应不全面。"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向影响,但无法显著影响法治意识和自由意识,且影响力度弱于政治参与。大学公民教育须据此有效应对,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理想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历经开创与全面建立、改革与融合创新、成熟与跨越发展三个阶段的流变过程。在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权利彰显这一重大议题,透视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定位。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主客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介体作用发挥不完善,过程作用发挥不协调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党的主体领导,学校的深度参与,课堂空间的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课堂为中心的法治意识培育主阵地,形成以校为主体的法治意识培育生态圈,开创以党为领导的法治意识培育新格局,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