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社会声誉已日益成为判断现代大学综合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它主要由大学的学术声誉、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新闻媒体评价、国家声誉等指标构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成为大学的无形资产,进而显著增强大学的竞争优势,提升大学的竞争地位。因此,培育和维护自身社会声誉是现代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过于重视第一作者的科研激励政策,为大学内部的科研合作带来了有争议的影响。借助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一大学声誉的创造过程模型,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阐述科研合作影响大学声誉的实现机理,并首次运用98家大学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科研合作行为对大学的组织声誉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跨校科研合作网络比本校内部合作网络对大学声誉和创新能力具有更强的积极影响,而独自研究行为则带来了明显的负作用。显然,现行激励政策破坏了科研合作的社会资本基础。因此,在科研管理体制中淡化对第一作者的政策要求,强化学术权力的权威地位以及通过制度设计促进个体社会资本向团队与组织层次转化,将为大学声誉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试论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的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目前,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已成为办学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大学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已逐步由数量的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的背景下,区域高校如何发掘高校内部、外部社会资本,健全高校社会服务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挖掘内部资源,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声誉是表征大学质量的一种符号,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资本。伴随排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出现,声誉这种主观认知逐渐被纳入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并被赋予了可以测量且可以计算的“客观属性”。经过百年的发展,声誉指标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现代大学排名体系之中。大学排名中的声誉指标增加了大学排名的合法性,提高了大学排名的有效性,促使大学重视声誉建设。但与此同时,声誉指标使用中存在诸如指标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声誉调查中存有偏见以及引起大学竞争异化等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排名中声誉指标的作用,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善用声誉指标,这既需要排名机构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在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也需要各方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5.
国际流行的四个大学排行榜的共性是:其评价指标涵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抓住大学办学的基本特征,呈现大学排行榜对大学质量评价的合理性.四个大学排行榜在主导性指标及指标权重上具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价值取向的不同.通过分析四个大学排行榜的共性与个性,得出结论:中国大学要强化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的关注,持续促进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学科声誉的提升,重视大学评价的均值可比性及其过程导向.  相似文献   

6.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因素,中外合作大学尚未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亟需对其声誉进行维护管理,社交媒介平台为塑造和传播大学声誉提供了便捷条件。基于极端性标准选择个案,对某中外合作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质性内容分析发现,组织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行动元,围绕商品话语、素养话语、知识话语以及国家话语建构了话语策略“工具箱”用以塑造大学声誉,而隐匿于话语景观背后的家长主义、科技至上主义、国家主义等意识形态是更为深层的源动力。因此,理解中外合作大学的发展应进一步丰富研究对象和内容并考虑社会嵌入性,同时注意教育组织目标的多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声誉管理:大学发展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学之间竞争的加剧,大学声誉管理成为大学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大学声誉是大学精神、大学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大学身份识别要素在社会人群心目中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情感反应,它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市场信号、机会平台和安全网的作用。因此,界定和探究大学声誉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功能,为创立和维持大学声誉提供合理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声誉是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风险不仅对高校获取社会资助,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高校化解危机等高校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还对高校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模式提出挑战,高校应在战略层面科学定位声誉风险,在管理层面构建声誉风险管理框架,在保障层面强基固本提升大学声誉,以适应声誉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从而维护和提升大学声誉.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与大学发展引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视社会资本研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组织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资本理论中关于关系网络、社会资源、结构、行动与信任的有关研究非常契合当前大学组织发展的有关问题,重构社会资本将成为化解大学组织发展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与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本科院校相比,学校声誉提升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谋求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发现,规模扩张之后内涵发展不足、发展定位摇摆致使办学理念从众以及师生份内职责淡化出现形象低下是导致新办院校社会声誉问题的显著表现。基于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借鉴企业中声誉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在形象管理、信任培育和声誉公关三个方面进行谋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公众认知的声誉竞争,良好的声誉管理成为现代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发展中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声誉管理中的三个层次和维度,并提出加强声誉管理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行办学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是大学经营的本质属性。大学实行经营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应对高校面临的校际竞争、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需要,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推动的必然要求。大学经营就其内在逻辑特征上主要分为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分析地方高校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为研究背景,引入个体学术资本概念,通过探索性研究阐释了导师资本的内涵,及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导师资本的构成包括人格魅力型资本、社会服务型资本、学术声誉型资本、信息技术型资本四类,均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技术型资本还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学术成果质量,如研究效率、成果输出质量等,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声誉普遍不佳及影响声誉原因复杂和提升不易等问题,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在今后的声誉管理中应该在提升关注度、信任度、选择度和推荐度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排行榜对大学的排名,部分依据于大学声誉。排行榜公布后,会对大学声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办学实力的提升,影响波及到大学在下一次或其他排行榜上的排名。大学必须对"排名"与"声誉"在排行榜之间循环互动的这种关系予以高度重视,在认真研判排行榜是否"权威"、本校排名与实际是否相符的基础上,迅速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城市大学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发展需要。然而,受英国历史传统与拨款机制影响,这些城市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一度模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模式,以追求学术声誉作为其主要办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深层需要,英国城市大学逐渐转变办学理念,从追求学术声誉转为强调社会参与。把社会参与融入教学与研究之中,从事基于需求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并致力于解决社会(包含社区、乃至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无形资源的竞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资源概念的外沿进一步拓宽,内涵更为深化。大学教育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也涵盖了无物质形态但对大学的运行、发展具有极大价值贡献的无形资源——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和社会声誉等。与人力、财力、物力等大学竞争的基础性资源相比,大学的制度、文化和声誉等无形资源是大学内在价值的依附与体现,在大学竞争中具有有形资源所无法体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由于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数量与质量差异,导致在高等教育起点所获入学机会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高等教育结果上所获就业机会的数量与质量都差异显著,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都有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的发生机制有资源获取与资本转化两种,前者对外面向社会结构且显性,后者对内面向行动者且隐性。消弭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政府需调整与完善公共教育政策,社会要缩小各阶层的社会资本差距,高校应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大学社会声誉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文献综述可知,大学社会声誉的评价、效应、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该领域的中心议题。近年来,从利益相关者互动、品牌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展开的过程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国外研究进展启示国内学术界亟需通过系统探索并结合本土情境,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现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已日益从“粗放型”的数量、规模的竞争。转为“集约型”的以质量、品牌和特色为特征的声誉竞争。社会声誉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形成,需要高校内部多重因素的相互协调。文章认为,借助西方现代声誉理论的理性认识,完全能够找到培育高校良好社会声誉的理想之路。标准声誉理论、声誉交易理论、声誉信息理论、集体声誉理论等在实践中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