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中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点的教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具有科研创新和科学人文素养。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建设的合力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内在要求,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整体性、综合性,贯通性、逻辑性,实践性、创新性三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范围的三个层面,可以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最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实践,可以将其特点概括为“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唯物史观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三个问题,详细对社会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论述.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建立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在于能够真正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园地,尽管苏联和东德学者使用过“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国学者首次明确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科方向。其中庄福龄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策划、主编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该学科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巨著;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创立者之一,担任该学会会长长达28年;他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史”)向“马克思主义史(“外史”)的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史“”论”关系的系统阐发,以及新的时代境遇下的进一步深化的构想等,对于在新的时代境遇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2023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设立40周年。回首四十年,高等教育学相继踏上“体系范式”与“问题范式”的发展道路,“学科交叉范式”很可能是第三范式。学科交叉范式表现出问题导向、交叉思维与体系化追求的总体特征,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迭代,其在类型学上包括多学科交叉、跨学科交叉与超学科交叉三种形态。为强化学科交叉范式,高等教育研究需要实现三大转向:在研究主体上,从“个体研究”转向“集体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模糊要求”走向“操作规程”;在研究成果上,从“零散知识”迈向“整合知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各个学科各种方法和视角都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广泛探索,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文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在中国的社会化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疑问和问题。就这些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同时也标示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面貌和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其必然性内在于人类文化价值演进的辩证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演进的必然性共同呼唤的结果。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解决民族与人民生存问题的利器,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8家博士点单位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联合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论坛的第一次研讨会将于2006年6月22—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研讨会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具体议题包括:1.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定位与建设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成为摆在教育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十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作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在历史回顾和总结反思中得到发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注入了强大活力;教育史、家庭教育学等“冷门学科”得到深化研究,一批新兴学科崭露头角。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尚未实现学科自立,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主体性原创性不足,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缺乏“大教育”视野,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外部逻辑关系有待理顺,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回应现实关切不够。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未来发展正呈现出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引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总体布局的实践导向、在学科分类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融通与融合的“大学科”意识、培树一批教育领域的战略型研究人才的学科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维水平深化等态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可以从“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什么三方面来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基于学科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特别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概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要科学确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1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会和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召开。来自北京、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的二十余名学者应邀赴会。围绕会议主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思想精彩纷呈,现就会议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旨在突破农村问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单一学科局限,从中国问题入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事关中国农村前途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大批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学科建设的任务变的极为繁重。首先统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清学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最关键的;其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理清队伍;第三,要尽快对“学科核心概念”“、学科建设的目的目标”及“一级学科内部结构和主要特征”等形成共识;第四,尽快选定和编写一套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的主干课程推荐教材。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表述被首次提出。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明晰3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考中明确“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呈现形式,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深刻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方向;二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在“为什么行”的思考中明确“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奥秘,是永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三个阶段”,含盖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和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在这三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对于新时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具有重要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效性;坚持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形态是“乐感文化”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化的文化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探讨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汇通到艺术形态中,寻求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艺术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观念和精神等与各种艺术形态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中,艺术形态化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中国大众在享受艺术的活动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