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22年初,网络剧《开端》刚一上线便一跃成为2022年开年首部爆款剧作。作为不同于常规叙事的悬疑题材影视剧,这部剧融合了多重空间、无限循环、悬疑推理等多种元素,是有着典型的“无限流”特征的题材作品。而作为“无限流”题材的作品,无论是网络文学作品或网络影视作品都会呈现出该类题材所特有的自身独特的叙事逻辑和风格特点。在文中,以2022年初开播的影视剧《开端》为例,着重分析以《开端》为代表的“无限流”题材影视剧所体现的典型创作模式特点。  相似文献   

2.
用特别简单的语言表达出特别高深的东西.这才是老舍的“大白话”了不起之处。迄今.老舍仍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数量最多的作家。今年.电视剧《茶馆》即将开拍.这是老舍第17部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     
《视听界》2011,(1):8-8
视频网站免费美剧“一夜消失” 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11月12日下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影视剧作品侵权盗版行为,再次强化了对盗版美剧、日韩剧的打击力度。业内人士分析.《意见》的出台,成为免费美剧“断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版权法中,微量使用规则是实质性相似的例外。微量使用规则不应作为独立的侵权抗辩事由,也不应与合理使用规则混同。判断影视剧对他人作品的少量使用是否属于微量时,应采用普通观察者的视角。作品使用的量和质是判断微量使用的两个层面。量的层面在于判断原作品在影视剧中的“可观察性”,其主要考虑原作品的出现时长和出现方式;质的层面在于判断影视剧是否使用了原作品中独创性的表达。文章结合“我不是药神案”对该案适用微量使用规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玉 《新闻世界》2014,(8):266-267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7年,韩国电视连续剧《星梦情缘》在中国香港首播引起轰动,从而在亚洲触发了多年升温的“韩流”热潮。2005年9月1日,湖南卫视在黄金时间播出曾在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创下平均50%的收视奇迹、激起无数民众争相观看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将“韩流”推上了又一个巅峰。随着韩剧进口的激增,中国传媒、影视界和国人无可回避,惟有反思:对于《我的野蛮女友》、《大长今》之类韩国影视剧的热播,这类影视剧到底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给中国影视剧带来了怎样的反思与启发?一、韩国影视剧对国产影视剧的冲击及中国影视剧传播现状韩国从1997…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指出:“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个同志都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联系影视剧创作的实际,我的学习体会是:一、影视剧必须弘扬主旋律。影视剧是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我们的社会现实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及各级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时尚人物     
连续出版了三本书后,12岁的蒋方舟又向外界透露,被她称为保守之作的《青春前期》被一家影视公司看中,即将被搬上荧屏。她因此成为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最年轻的中国作家。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蒋方舟则说:“早熟的苹果好卖”,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蒋方舟的出现一度带动了一股“少年作家热”:8岁的高靖康出版了8万字的新童话《奇奇编西游记》;6岁的窦蔻写出  相似文献   

9.
褚红 《新闻爱好者》2011,(21):86-87
伴随着影视剧《新少林寺》、《手机》等的热播,河南方言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河南方言以它鲜活的草根气质穿插于影视文化作品中,生动地传达出河南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本文以河南方言影视文化作品为研究对象,试析河南方言影视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出现诸如《国家宝藏》《一本好书》《故事里的中国》等一批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基于影视与戏剧艺术结合新样态,笔者提出舞台影视剧概念.舞台影视剧是结合舞台剧表演、舞台设计、多维空间设计等戏剧艺术形式与影视剧表演、蒙太奇剪辑设计等影视艺术的一种兼具舞台剧与影视剧双重特征的更适合屏幕端观看的新舞台剧样态.本文将梳理戏剧与影...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告别“铁饭碗”,捧上“金饭碗”》(载《苏钢报》以下简称《通讯》),描写了苏州钢铁厂炼铁分厂劳动服务部托轮组的产生及成长过程,突出地反映了富余人员从苦闷中奋起,自力更生,终于出现了欣喜的新局面的情景。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评价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这里的  相似文献   

12.
张淑贤 《现代传播》2007,(2):164-166
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引进了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以后,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韩剧能这样大肆流行,广为接受呢?有评论说:韩剧“制作精良”,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也有人说韩剧“卖相清秀、口感别致、回味悠长”;还有人说,韩剧“编剧好”、“演员好”、“音乐好”、“画面好”①。那么,韩剧在编剧、制作、演员、音乐等方面真的是大大地超过了目前中国的影视剧作吗?笔者在对中韩的一些影视剧做了一些比较后,发现并不如此。比如从编剧上,《大宅门》、《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等剧作并…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5日,《人民摄影报》一版刊登了《组照的困境》一文,提出新闻摄影目前出现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好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了”。文中以刚刚结束的2001年新闻摄影评选为例,《人民摄影报》第十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空缺的9个单项奖,无一例外是组照,第十二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复评暨200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的8个金奖全是单幅。 另外,中国第一家开辟专题摄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周天媛在《影视剧走出去莫被翻译“卡住脚”》一文中指出,影视剧翻译的障碍不仅涉及翻译者的外语水平,更涉及对异域文化背景下受众审美需求、审美心理的把握等多方面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译制方式,进行“本土化译制”或许是一条影视剧走出去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作权法》不保护书名书名是作者智力劳动的成果,应当先寻求著作权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仅限于作品本身,而未明确包括作品的名称。虽然我国《著作权法》有关于“保护作品完整性”的规定,可以据此作出有关著作权的扩大解释,从  相似文献   

17.
金文恺  张虹 《传媒》2023,(16):44-46
北京冬奥会期间“冰雪运动题材”的影视剧及综艺作品层出不穷,一方面因应奥运会的节庆热点,另一方面也试图在文艺市场上寻找新的题材切口。纵观当前冰雪运动题材影视剧综艺作品发现,在卡位“冬奥”节点进行作品创新方面呈现出两个面向:其一,同类题材扎堆造成的“内卷”冲击作品创新度与多样性;其二,作品传播效果与全民体育动员之间存在价值差距。本文通过对现有冰雪运动题材影视综艺的分析,探索该类题材作品提升内容质量、破除内卷、坚守人文价值、弥合区隔的创新路径,为思考体育的大众化与文艺的人民性,提供一个内省性的观察切口。  相似文献   

18.
一、缘起《收获》今年第二期发表《大墙下的红玉兰》和《铺花的歧路》两部中篇小说后,引起了社会上强烈的反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收获》编辑部收到北京语言学院13楼署名“一读者”的一封来信说:“人民给你们纸张,是希望你们提供好的作品,而不是要这些思想和艺术都很低劣的东西。这类东西名曰批‘四人帮’,其实质是向人民散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情绪,搞  相似文献   

19.
李湘档案 出生地:湖南长沙 属相:龙 星座:水瓶座 血型:B 身高:164cm 体重:48kg 籍贯:长沙 最爱吃的食物:茄子 最喜欢的运动:游泳 最喜欢的非运动 睡觉 从艺经历: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主持人 1999年起任“商务通”形象代言人 已拍摄作品:《快嘴李翠莲》 将要拍摄的影视剧:《中国第一保镖杜心武》  相似文献   

20.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