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趣缘群体是指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大致相近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群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网络虚拟空间之中。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了寻求身份和情感认同,他们往往在虚拟空间中寻找,这也促使了网络趣缘群体的扩大。百度贴吧作为其成员之一,呈现着网络趣缘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网络群体的再度中心化、圈子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黎来屏 《新闻前哨》2022,(20):52-53
互联网时代情感传播作为个人间、群体间传递情感、信息的互动过程,在重塑传播主体和社会行动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众作为参与情感传播的动力,通过网络虚拟聚合的方式进行互动,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完成群体身份识别与互认,从而在建立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实现对所处情境的文化认同,进而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个人化成长,并完成自我的社会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3.
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测量表,近期却成为了一种新型社交密码,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成MBTI趣缘群体,在群体中不断保持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最终形成群体成员归属感。本文以MBTI豆瓣社群为研究对象,发现MBTI趣缘群体互动过程中包含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且均有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在这些行为动机下,MBTI若无法正确使用,也会导致人群陷入鄙视链、符号崇拜等情结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网络趣缘群体视角,以社交媒体“新世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阅读推广活动中相关的趣缘群体——“新世相”公众号原有关注者、“新世相”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始参与者,以及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后续辐射人群三个层次的特征.继而依据趣缘群体的扁平化和再度中心化的结构特征与网络趣缘群体中信息传播过程的聚众传播特点,深入探究“新世相”阅读推广策略,揭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赖珏 《今传媒》2023,(8):52-56
国际体育赛事直播肩负着凝聚社会力量、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国家认同等传播使命,具有竞争性和观赏性,吸引了诸多观众。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了青年网友观看视频的首选,直播间的弹幕作为表达介质,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互动和集体狂欢的技术空间。本文基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2022年腾讯体育女篮世界杯直播中的互动仪式机制,旨在研究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情感样态和价值认同表现。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红色档案文化传播逐步由单向传输向多向互动转型,互动促进个人及群体情感能量聚集,并进一步推动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扩散。文章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以纪录片《红色档案》为例,结合互动仪式的四个启动要素,分析红色档案文化传播的互动机理及其效能,阐述“互动仪式”在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激发档案部门积极构建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提升红色档案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相似文献   

7.
张培培 《出版广角》2021,(17):85-87
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与价值生产模式,为短视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东京奥运会作为运用短视频传播赛事的首届奥运会,开启了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传播的新图景.文章通过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传播形式、内容创造、创新模式三方面探讨东京奥运会短视频的传播实践,并基于互动仪式框架指出奥运短视频传播过程中的价值生产,以及用户的情感能量与资本符号的积累模式,从而探寻短视频发展新风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档专注于说唱音乐的亚文化综艺节目,《说唱新世代》的爆红离不开互动仪式链的完整打造。研究发现,在线视频平台的交互功能将原本独立分散的用户聚合为整体,该类网络亚文化群体用户通过虚拟情境下的会话交替,可以建立起更高程度的情感连带,形成短暂的集体兴奋。成功的互动仪式将集体兴奋转化为情感能量,在持续的互动中个人情感能量不断积累,进而建立起高黏度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为网络梗的生成与传播提供平台,人们通过网络梗来表达情绪、疏解压力。然而,网络梗在传播中会出现信息传达失败甚至“表反意”的传播效果。文章以网络梗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符号学视角,借皮尔斯的三元范畴理论以分析网络梗的符号构建与传播;进一步分析网络梗作为网络模因在趣缘群体间的传播机制;最后反思网络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梗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外在的良性引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11.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权 《新闻世界》2012,(10):183-184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动因的情感社会学理论。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综述和对当前传播研究“缺乏对人的关注”困境的分析,探讨了该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SNS可以看作由互动仪式链构成的虚拟社交网络,用户使用SNS在根本上是为了获得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2022福建春晚的传播特点:从通过多平台直播、短视频分发实现“云同框”,到与“Z世代”建立共同话语体系,再到聚焦福建地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直至产生受众“群体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正义的道德感”四个结果,从而构成整个“互动仪式链”的完整模型,由此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大型综艺节目的跨屏传播构建策略,以期实现传统媒体平台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任世靖  许艳玲 《新闻知识》2023,(7):65-70+95
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电子竞技首次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电子竞技逐渐被主流赛事接纳,大众对于电子竞技的正向认知也在加强,电子竞技的玩家、粉丝和电竞赛事的观众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大型规模化赛事中甚至出现了观众的现象级反应。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传播理论,对电竞赛事观众相关的视频内容和网络文本进行文本分析,探究电竞赛事中观众互动仪式链的内在运行机制,强调赛事观众的边界设置、相互关注、情感连带和群体兴奋,总结该互动仪式链产生的多重有效结果,并尝试搭建电竞赛事观众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为电竞赛事行业未来发展提供观众情感结构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达维 《新闻界》2015,(3):2-6,30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9.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剧本杀推理游戏深得青年群体青睐,并在其广泛参与中型构出一种新的趣缘社群。在新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究竟如何铺陈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对青年剧本杀网络社群进行学术考察。【结果】发现新媒介技术将青年的趣缘社群叙事从特定的时空结构中抽离,产生了“脱域”的虚拟体验场景;社群内部话语形成了文本意义盗猎与生产、仪式化与规范性行动,以及寻求游戏身份认同等的逻辑表征。【结论】以剧本杀为例所建构的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在为青年疗愈情感、丰富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仅引发了情感依赖,而且也在“游戏化”的梦境中异化了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亟待进行理性引导与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