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秋菊 《新闻界》2006,(4):92-9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卡茨曼又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知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沟”理论是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信息获得方面的差距,来反观社会的变迁。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关注开始转向农村,我们通过考察河北乐亭赵滩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现,在我国沿海农村农民媒介接触仍处于“过渡模式”,对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但沿海农村“知沟”依然存在,文化程度对于“知沟”的影响更多的呈现隐性。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6.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学的"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数字鸿沟的相关概念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上海小学8-12岁儿童的健康信息认知"知沟"假设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儿童时期的饮食营养习惯养成,健康信息获知习惯的养成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是儿童目前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大众媒介,有研究者表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日常饮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营养健康信息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家庭对儿童健康信息认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发现,在电视作为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产生了儿童营养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这个"知沟"受到了父母对儿童媒介接触控制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所谓“信息沟”又叫“知沟”,是指信息社会中由于接受信息的条件不同,造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如何缩小“信息沟”,是传播学在信息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传播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8,(9):48-54
本文采用北京、合肥健康与癌症信息调研数据,借助调节效应模型,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动机对健康领域知沟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采用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情感卷入度和行为卷入度四个动机指标,在动机条件模型框架下研究动机与教育程度、媒体使用频度在癌症知沟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而言,当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和行为卷入度较高时,可以从媒体使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导致的知沟。部分动机指标可以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造成的癌症知识差异,这就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动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角度,提供了对知沟现象产生机制的一种跨层次解释。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该研究丰富和扩展了知沟假说的理论框架,拓宽了其研究视野,并对健康传播运动的有效开展、消除健康知识不平等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王翠 《东南传播》2014,(3):109-110
2013年7月末至8月间,新剧《龙门镖局》同期在全国四家卫星频道及网络电视上线播出,但呈现出网络收视率飘红而电视收视率平平的现象,并且在该电视剧播出季尾声,一条名为"你真的看懂《龙门镖局》了吗"的长微博引发舆论热议。本文通过对传统知沟理论要点的分析和解读,结合网民与非网民对《龙门镖局》的不同反馈,对网络时代中的知识沟理论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对"信息沟—知沟"的根本成因分析不应仅限于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知沟-信息沟"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表现以及信息共享怎样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桂杰  孙愈中 《传媒》2024,(6):94-96
知沟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不同层次受众之间的认知差异会越大。本文基于知沟理论,从受众层次和新闻报道的题材、内容、形态、平台与渠道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信息壁垒在传播领域的存在现象,提出主流媒体要在信息传播平台多元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议程设置,通过新闻内容的贴近性和报道形态的通俗化,积极扩大新闻报道的覆盖面,以进一步提升传播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圆圆  刘纯明 《新闻界》2004,(5):51-52,50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gapTheory)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提出的概念,他在调查了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片《芝麻街》(又名《塞萨米大街》)的播放及反馈情况后得出: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意图在实际播放后其结果是失败的,尽管它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芝麻街》的播放加剧了原本存在的接触和利用媒介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知识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信息系统工程》2005,(2):28-30
还记得在CCTV举办的2004年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中,腾讯总裁马化腾那次并不精彩的出场么?他并没有说服在场的海尔老总张瑞敏采用腾讯的IM软件QQ.尽管腾讯QQ目前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5亿.但张瑞敏对马化腾的一番解释做出了这样的回答:“现在还没有说服我。非常感谢你刚才非常动人的说服词,但是至少我现在还没有这个兴趣要加(入QQ).”  相似文献   

19.
利用腾讯QQ实时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学生信息素质及在线实时咨询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利用腾讯QQ实时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论述了腾讯QQ实时咨询服务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作用、实践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QQ传播的负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腾讯OICQ,简称QQ,是由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寻呼软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聊天工具。QQ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发送、回复,而且还具有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传输文件、语音邮件、手机短信服务等功能。此外,QQ还可与传统的无线寻呼网、GSM移动电话的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