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3.
数字鸿沟的研究是知识沟理论在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延伸。本文从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入手,着重分析手机媒体对个人层面数字鸿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手机媒体的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已经呈现出不显著的状态,而手机媒体在缩小既有知识沟以及数字鸿沟中可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秋菊 《新闻界》2006,(4):92-9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卡茨曼又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9.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10.
朱文博 《今传媒》2014,(5):113-115
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相似文献   

11.
跨越数字鸿沟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鸿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与贫富差距相伴随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信息社会,财富的占有取决于知识的储备程度、信息技术的普及利用程度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减少"信息贫困"和"信息富有"之间的差距,填补数字鸿沟、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被寄予了缩小人类因社会经济地位差距所造成知识鸿沟的厚望,但是它是否能完成这一使命,它的出现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了"知沟"?本文以网易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为个案,深入探讨这一课题。研究发现,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为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经济、技术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反而导致了知识鸿沟的扩大。并且,在互联网的介入下,知识传播过程中隐藏了更为复杂的权力关系;语言、政治与经济力量无形地制约着互联网中的知识传播。  相似文献   

14.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学的"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已成为社会与人发展的关键性命题.目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表述主要考量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的鸿沟,而忽略从社会秩序中介化的现实来审视"积极的受众"提供的可能性.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争夺知识的控制成为社会的主要社会博弈活动.伴随着信息技术介入越来越多的社会情景,传播媒介的变化改变了社会进程、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媒介成为人类信息的关键性因素,人类怎样处理、学习与感觉信息成为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之一,于是,媒介素养应运而生.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迫切需要建构与完善公民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曹晶晶 《新闻世界》2014,(9):231-232
知识沟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理论之一,自被提出以来,明尼苏达小组及其他学者都对其做出了完善和发展。他们在知识沟理论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信息沟"和"数字鸿沟"等概念。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笔者认为,知识沟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受众的知识背景不同,理解力与辨识力不同;受众的社会地位不同,知识获取量不同;受众的兴趣不同,知识获取的深度与广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新的社会分化,此即所谓"数字鸿沟"。本文假定数字鸿沟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高度对应的关系,并且数字鸿沟有使社会层级加剧分化的趋势。研究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岳阳市及其下辖各县市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结果发现,数字鸿沟与社会层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网络资源的拥有与使用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中大不相同;五年来,网络资源的核心人群社会层级相对稳定,呈整体上升趋势;而在网络资源的边缘人群中,社会层级相对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因此,"信息知沟"正在威胁社会的和谐与均衡发展,政府应该更大地发挥其在信息产业均衡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知识沟与数字鸿沟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针对复旦大学2011级硕士生微博使用的问卷调查和量化统计,结合研究者自身经验、及个案分析,考察他们在微博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知识沟与数字鸿沟相融合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图景,继而探讨青年知识群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时所表现出的泛娱乐化、碎片化和技术特权等特征。本论题在对知识沟进行研究时,将政治知识划分为知晓和认知,普通时政和微博时政知识四个方面,并由此发现了更细化的知识沟呈现形式;其次,笔者试图跳出知识沟和数字鸿沟偏微观、技术性的研究局限,揭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背后的技术隐喻。  相似文献   

20.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