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2.
【中考原题】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各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4.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孤:很小的时候死了双亲。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别人坏话。[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相似文献   

5.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1.,,风吹草低见牛羊。2.黄河远上白云间,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往来无白丁。5.予独爱莲之6.小弟闻姊来,7.问今是何世,8.,地利不如人和。9.悍吏之来吾乡,~一哗然而骇者,焉。10.夫战,勇气也。,再而衰,n.,不求闻达于诸侯。12.受任于败军之际,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言之,貌若甚戚者()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 哇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6.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7.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8.
分号同其他标点符号一样,在书面表达中很重要。可是如果使用不当,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下面举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号连用致误的两个例子做点说明。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人教社2001年12月第1版初中《语文》第五册129-130页)该例中的第二个分号宜改为逗号。这是由其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决定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意义单元,从反面说“古仁人”如何不计较个人得失;后面的为另一个意义单元,从正面说“古仁人”如何为他人担忧。故两者之间应有个停顿,这…  相似文献   

9.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改革失败后出知邓州时应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当时滕子京贬官岳州,政治上很不得意,范仲淹通过对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景物的描绘批判了一些迁客骚人登楼览胜时所产生的患得患失情绪,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面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但后文的抒情并非是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借景生情,中间又缺乏必要的过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或用法。(1)乃·重修岳阳楼()(2)属·予作文以记之()(3)横·无际涯()(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薄·暮冥冥()(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而或长烟一·空()(8)是·进亦忧,退亦忧()2.在熟诵课文的基础上,指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填空。(1)全文只围绕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4.
学习《岳阳楼记》,我被范仲淹的旷达胸襟所折服,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感染。然而细品其文,又对他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有些异议。诚然,它曾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但它依然能适应这个经济腾飞,日新月异的竞争时代吗? 试想,一个人面对“枯藤老树昏鸦”,能不感到悲哀?看到“神州5号”成功返航,能不拍手叫好?目睹资源流失,环境污染,能无动于衷?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管是激情的青年、纯真的少年,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都知道生离死别的滋味,都懂得爱恨情仇。如果都“不以物喜,不…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生于北宋内忧外患之时,“少有志操”(《宋史·范仲淹传》),既长,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幸,不蹙忧患”(《范文正公集》附富弼撰《墓志铭》)。他一生四次被贬,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挥毫撰写出历代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现择其二三事简述于下。“断齑划粥”  相似文献   

16.
(一》月成写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衡阳雁去无留意。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4,各领《风》《骚》数百年。‘飞‘了、、.矛、、.r‘、.矛(.二) 8、青树翠蔓,,_予独爱一,_表现桃花源中环境宁静、优美的句子是哪几句?解释句中加点词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退而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舟尾长约八分有奇陶后鲜有闻O曰01几‘勺d 月tt曰..月门.摺.《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吱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主壑鱼直二工空二上基三则忧其君,是进办比,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们即其必曰:说天下之忧而岭…  相似文献   

17.
《吴孙子》历来注家蜂起,如著名的《十家注》。当代的郭化若将军和吴九龙先生的注本也很有影响,但智者之疏在所难免,再加上传世古籍共有的流传中的讹误,故疏漏之处并非绝无仅有。笔者利用《银雀山汉墓竹筒》进行校读,从文字和义理两涂对一些零句作了新诂。由于笔者学识促狭,也许想象多于实证,此正古文献之大忌,姑名之为“心解”,亦卸责意也。  相似文献   

18.
《吴孙子》历来注家蜂起,如著名的《十家注》。当代的郭化若将军和吴九龙先生的注本也很有影响,但智者之疏在所难免,再加上传世古籍共有的流传中的讹误,故疏漏之处并非绝无仅有。笔者利用《银雀山汉墓竹简》进行校读,从文字和义理两涂对一些零句作了新诂。由于笔者学识促狭,也许想象多于实证,此正古文献之大忌,姑名之为“心解”,亦卸责意也。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三家注以文献资料丰富备受后世推崇,所引之书众多。其中引《山海经》有多处与今本《山海经》有不同程度的出入,包括化用、误引、综括、古今字之差异,也有今本《山海经》及郭传的错误与讹夺。从以上条目的对比,既可弥补三家注的文字错讹,又可促进《山海经》的深入研究。此外,《史记》三家注是古注中的典范之作,其征引文献的各种情形在古书注中具有普遍意义,此文亦可见旧注征引文献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下面结合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这方面的题型说说考题与复习的问题。考题类型一解释所列举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如:2006年北京市考卷第12题,要求解释“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四个加点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