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6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情感平衡与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情感平衡与心理健康水平都偏高;专业、年级、学习成绩、学习时间和精力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情感平衡与心理健康的因素,而性别、城乡来源对其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平衡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情感平衡度高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体验到更少的抑郁、敌对性和人际关系敏感;情感平衡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级、专业和是否担任班干部都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北省5所高校976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总体差异显著;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市96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心理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专业上、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韧性量表(CD-RISC)和SOL-90量表对747名大学生实施测验,研究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心理弹性总分仅在家庭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部分分量表在性别、年级、学科、生源地等方面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分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分量表得分与SCL-90总分和大多数分量表得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社会支持、自尊、简易应对方式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无明显差异;不同年级高职院校学生在SCL-90偏执因子上差异显著,并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其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为目的,对600名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和心理健康进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水平中各个因子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SCL-90和王极盛编写的MMHI-60为研究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分析了青海不同学历阶段及学历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在城乡、民族等因素上无明显差别;亲子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之间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各学校不同年级之间有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家庭结构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生命愿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生命愿景量表对不同年级28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生命愿景整体水平略低于男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消极生命意义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各个年级在焦虑、恐怖和偏执的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生命愿景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但消极的生命意义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SCL90量表,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生,男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呈现显著差异。指出生理差异、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造成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初一至初三年级197名问题学生和136名普通学生为对象,对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除初三学生外一般比普通学生低,这与普通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初三显著降低有关;(2)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的年级或年龄差异,而普通学生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和年龄效应;(3)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与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而问题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学生;(4)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可以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提示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探查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重庆市180名聋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乡村学生,从五年级到高二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M状发展;聋生的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较普通学生为轻,而孤独倾向较普通学生为重。  相似文献   

13.
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应对方式问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617名高职生及53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高职生六种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高职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差异。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六种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相关。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求助进入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回归方程。结论高职生的应对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18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高职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存在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存在父母受教育程度间差异,父亲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忧郁和焦虑,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本科院校学生。结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自身的主要特征决定。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则均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SCL-90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各因子与SCL-90及其各因子也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预测源,同样心理健康水平也可预测被试者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授课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367名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同的需求;体验活动和案例教学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授课形式;大学生认为,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松 《许昌学院学报》2001,20(1):114-11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初中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实验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对比班相比,实验班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全面提高,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实验班学生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 ,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 ,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