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何集聚"创意型""实践型""创业型"3类文创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文创产业的瓶颈。通过对杭州下辖县级市建德的调研分析,针对这3类不同层次的文创人才,提出了"引、培、聚"三字诀,建议通过政策吸引、实训培养、做好服务等途径吸引和留住文创人才并做强企业。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人才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集聚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城市发展影响举足轻重。文章对扬州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找出在吸引人才与发挥人才作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人才国际化战略目标等几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扬州地区人才集聚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神州学人》2010,(9):43-43
为加快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的人才集聚和发展环境,近日,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广州拟用5~10年时间,重点面向海外,引进扶持3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国际化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吸引留学人才的政策创新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与留学人员回流大潮涌起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吸引留学人才,促进其在大湾区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应有之义。本文概述了留学人员回国大潮的总体情况,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留学人才的优势和集聚留学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留学人才面临的挑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更加灵活的引才机制、更好承接“出国留学-回国发展”良性人才流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人才凝聚力不强,缺乏事业发展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优势,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应建立起有利于凝聚人才的制度,营造出能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的环境。要通过制订政策、完善法规、创新机制、改善条件、建设环境、加强沟通等,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吸引和稳定人才、培育人才,把人才凝聚到图书馆事业中来,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动区域人才集聚、增强高校的各项职能,从人才集聚效应入手,分析了高校在人才集聚过程中发挥的四个作用,基于一般系统理论构建了包括高校、区域人才集聚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人才个体等四个要素的人才集聚模型,并运用协同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区域人才集聚系统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对不同阶段的集聚模式、产生的集聚效应和高校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高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20,(1):55-61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选取黄河流域九省区20个制造行业数据,利用动态集聚指数与区位商指数对制造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趋同、资源依赖严重、技术优势薄弱是制约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提出着力发展烟酒茶食制造加工业、改造提升石化金属冶炼制造加工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思路,打造智慧互联绿色互融的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新生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筑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8.
论述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在空间地域集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在金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核心的当代,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用区位商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1990—2012年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提出为了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增长,应采用合适的金融集聚模式,改进完善金融政策法制环境,搞好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合作,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国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通过静态区位熵指数和动态产业集聚指数的计量分析,表明河南省南阳市主要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其中食品制造业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集聚特征。因此,要发挥南阳市区域性产业集聚的经济带动作用,首先,必须从南阳市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定中长期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其次,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促进南阳市食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再次,要从构建区域性技术创新网络入手,做大做强南阳市资源型产业。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扩大了组织的边界,形成集群外、集群内企业间、企业内三个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产业集群的劳动力池拥有更大的包容能力和吸引力,能够储存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文章揭示了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是一个动态形成过程,存在着初始裂变—吸引—共生—嵌入—自增强形成机理,并构建了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模型,剖析了产业集群人才集聚自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现代制造业担负重要使命。发展现代制造业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关键要培养工程性创新人才。研究表明,工程技术人才在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工程性创新人才的涌现要依赖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工程型创新人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需求,并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借鉴制造业强国德国的先进理念,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质性合作四个主要方面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并指出了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急需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伴随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之下,以多方协同培养智能制造型人才为宗旨,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准绳,在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中国工业4.0战略的前提下,摸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方协同的智能制造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培养框架,培养符合对口行业需求、多数企业需要、社会高标准认可的智能制造型新工科人才。实现知识与能力配套,专业与行业接轨的双赢培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由传统的范围扩张转为分工合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随之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广西属于中国欠发达西部落后地区,又是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的省区,但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受到行业发展层次低、发展不均衡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制约,自治区各级政府应结合广西制造业发展趋势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区域合作、引进培育高科技人才等措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施红 《科教导刊》2020,(2):69-70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新技术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制造和材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制造科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也为新材料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源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变革必然是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案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从技术技能型向知识技能型进行转变,在文章的阐述中,主要围绕职业教育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流程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向智能化的转型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至关重要,其中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流程工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尤为关键.基于问卷调查,研究首先分析了未来流程工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然后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实习、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学生毕业去向等方面具体探究了当前我国流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提...  相似文献   

18.
工程人才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立足制造业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举措,系统阐述了借助实践思政协同、企业社会协同、教学科研协同提升专业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通过强化课程思政、细化产教融合、深化实践教学实现新工科专业人才"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19.
环杭州湾地区是浙江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带,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成长空间,但构成其经济主体的是传统轻纺加工工业,虽然加工能力发达,但缺乏技术能力.当今跨国公司控制着90%的国际先进技术,其研发投资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环杭州湾有着市场、人才、制造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应着重从园区建设、人才开发等方面入手,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以促进其技术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制造类专业难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健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难以保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职业院校应当加强能力建设,更加主动地适应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主动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