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诗歌永恒的写作对象和主题。天水独特的自然地理孕育了天水诗歌独特的个性品质,所以从自然视域中观照天水诗歌.是理解天水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天水诗歌对于自然的自觉主动表现,杜甫陇右诗的示范是一种重要的经验参照,但在参照借鉴之外,时下诗人的主体作为亦是一种不应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青春写作"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特征,也是人们欣赏、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青春写作"不仅仅标志了诗人写作自己最为优秀诗歌时的一种年龄,而且也准确地揭示了诗人诗作所内含的生命状态以及呈现这种生命状态的独特话语言说方式.所以,它是诗人郭沫若贡献于中国新诗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作为美国历史著名的女权主义诗人,其诗中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从女性意识的萌芽、女性意识的反抗、女性意识的成熟等三个阶段对诗人诗歌的女性意识进行有效划分,最终得出女权意识的认知历史轨迹,同时对当代女性自我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肃青年女诗人娜夜是中国当代诗坛优秀的女诗人之一。她的《母亲》一诗材料近取诸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独具慧眼而点石成金,且构思自然天成而又妙如天工;在语言运用上,娜夜的诗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地步,平易质朴,简约含蓄,内敛并富含意味,是对语言巧妙的顺应而不是对语言的粗鲁暴力。笔者从“怎么写”而不是从“写什么”的角度,为文学写作以及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蒙古族诗人勒·敖德斯尔编选的蒙文诗集《蒙古族当代爱情诗选》(199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汇集了蒙古族当代76位诗人127篇蒙文爱情诗作。其中不乏五十年代的诗坛名宿,也有初露头角的新秀,更有颇具才华的中年诗人。可以说这是一次蒙古族蒙文爱情诗的巡礼。是蒙古族当代诗歌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爱情诗歌的巨大收获。  相似文献   

10.
赵飞 《江汉学术》2011,(6):19-23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宋诗中人文意象丰富,充满人文色彩,这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学术文化的全面繁荣,文坛领袖的人文雅好,共同构成了宋诗人文意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在白体唱和诗风弥漫的背景下,宋初的部分诗人在复古思潮的导引下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采诗意识的催动下写作了一些具有讽谕精神的诗歌,而且王禹偁以其瞩目的创作实绩为宋初诗风注入了新质。这些新质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天然具有诗性。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一度以"声音"为中心,使得诗歌走向抽象化,后经过一代代优秀诗人的努力,终于恢复了汉字在诗歌中的地位,重拾了丢失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与《天堂与地狱的婚礼》这两部诗歌的跨媒介叙事主要以文字与图像作为其想象力的载体,反映了人的心理与图像意识,而他诗人/画家的双重身份对读者/观者的艺术欣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图画式重复原则通过“感官字母”与“斜体书法”等手法对诗歌进行视觉空间化处理,揭示了这两部诗歌中文字与图像所叙述的内部对立与融合等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朝鲜李睟光的诗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睟光的摘句批评和中国诗家的摘句批评共同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兴"对哲学语境中天人合一之心物关系向审美活动中的情景合一之情景关系过渡的作用。并将《诗经》中的兴体诗和六朝以后的诗歌中的用"兴"情况作比较,力图通过对"兴"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古典诗歌审美意识的变迁,及其"兴"与情与景,与境界等美学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虹 《职大学报》2013,(1):71-73
梳理翻译的语言学派对普拉斯诗歌译介的对比研究多以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翻译为取向,而忽略了其诗歌译介在目标语文化中两种接受者的感受是否相等的问题。虽然等效译论非议众多,但按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关键意义,这无疑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在一个面向Agent、本体和关系的常识知识库中如何实现常识知识查询的过程。在查询过程中,用自然语言形式描述的查询先被转化成一种我们所定义的面向Agent和本体的描述性查询语言。接着,描述性查询被翻译成SQL查询语句。用SQL查询语句对已转化成为关系形式的常识知识库进行查询后,自然语言生成算法把以关系表为形式的查询结果转化成自然语言。实验表明,新的查询方法在查询时间上优于原有的直接在agent和本体上查询知识的旧方法。实验数据表明,查询时间缩短了大约8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