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之根,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本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承担着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规范,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梁燕 《科教文汇》2013,(22):18-20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十八大再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党的政策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就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刘国辉 《今日科苑》2010,(10):170-170
企业文化本身是一个渐进的、开放的、取精汇弘的系统体系。在其生成发育过程中,必须将其放在民族,企业、个人的三维空间来立体思考。民族之心即民族大众的精神诉求和文化祈盼,是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头和根脉;企业之心即企业精神,企业家必须把重视事和物的管理与重视人的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企业精神成为价值同构、目标同向、行为同质的精神基因,成为一种激励凝聚的重要力量;个人之心即指个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为民族、为企业的献身精神,而文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终极价值与职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秦"之称,为昔日的"秦代"、"秦地"、"秦人"代称,与周、秦、汉、唐的历史发展有关。"秦声"之称,来源颇古,既包含了当地风俗人情,还包揽了当地的文化艺术审美。"筝"产于秦地故称"秦筝",制作工艺延续至今。现代的"秦筝"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5.
吕刚  秦峰 《今日科苑》2009,(22):151-15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受国际化趋势的影响和现代新媒介新技术的挑战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在中国年青一代设计者中存在一种轻浮的"时尚"之风,认为在设计创作中追求"新、奇、怪"即为"时尚"。盲目的"拿来主义"借用西方形式之风盛行。如何在艺术设计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提升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如何继续和发展民族文化将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土壤,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本文从历时性、共时性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榜样文化的本源和基础。建设当代榜样文化,要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培育、选树、传播与之相关的先进典型,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尤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多元思潮汹涌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全面调动民族创新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加强我国意识形态文化阵地,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增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安全的根本方式,是保障政治安全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8.
胡小剪 《科教文汇》2020,(11):33-34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人们在生存、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逐渐凝聚成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与内容,因此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以解决当前爱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真正迸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悠悠百载,求索征程,清华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伟大使命,这期间,倾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治世能人及科技英才。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翻开历史新的一页,而今,新一代清华人正在前人积累的厚重基础上,以创新之精神,  相似文献   

10.
沈勇 《大众科技》2012,14(4):275-277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突破了传统的、由康德所倡导的被长期尊崇的"静观美学"的审美观念,进入了"参与美学"的生态审美高度,生动地揭示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中"山歌唱和"的实质是天人相谐,阴阳相和,诗意栖居。基于生态美学层面上的发掘,这对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传播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富有创意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通过它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的主要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品类绚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阳刚之盛,又有阴柔之美等赞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不但能推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的蓬勃发展.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本,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西方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程芬 《知识窗》2013,(4):78-79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才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用其独特的纪实方式.详尽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传,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冯丽  张逸群 《科教文汇》2011,(16):151-151,172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2011年8月12-23日在深圳举办。这是深圳第一次举办如此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大运会的"文化"定位对于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自然历史积淀和人为打造两方面对深圳的文化给予新的解读。针对深圳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创建"体育之都"的设想,并分析了深圳建设"体育之都"的实力和必要性。强调体育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市和促进深圳文化事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马怀忠  李强 《科教文汇》2010,(30):205-208
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后,先是欧洲人,之后是其他大陆民族相继移民到新大陆。虽然美国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00多年历史,但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带到新大陆,使美国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熔炉,从而使美国文化和民族特征变得复杂多样而难以界定。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美国研究运动"。美国历史学家们针对如何界定美国文化及民族特征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本篇论文将介绍"美国研究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民族和文化特征研究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许晓部  王玉国 《科教文汇》2008,(13):120-120
高校武术教学中,在教授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能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格的价值,拓展武术文化的本土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6.
遵义红色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媒介的快捷性、多样性、无时限性等优势,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更大时空范围得到传承利用,这对于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服务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包含了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与地方特色,将民族文化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经营,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推动了地方经济。从恩施民歌《龙船调》引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文化产业话题。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凝练的、以"两弹精神"为核心的"两弹文化",该文化的背景、内涵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论述了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传承和发扬"两弹文化"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加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工程物理研  相似文献   

19.
吉林石油集团所属的乾大综合服务公司自2004年整合组建以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把握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这一条主线,精雕细刻地提炼和形成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收益颇丰。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解读和探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企业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以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为指导,提炼和形成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推行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提炼和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时,一是要用系统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切实解决好"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这两个根本问题。二是在确认企业价值观时,要坚持现实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企业的价值观的实在性、可信性,这样企业的价值观才能有扎实的员工基础,成为激励员工的精神支柱。三是提炼的企业精神应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团队荣誉感和自身的尊严感,这是形成员工群体健康人格和强烈进取心的基本前提。四是在提炼和形成企业文化理念时,务必要注重反映出"人本性"和"人文性"这两个特点,这是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旨的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族群的标志,它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少数民族民俗服饰其独特的背景、特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形态,充分揭示了蕴藏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等深层次的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