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提到“鸳鸯”.我们总会想到情侣或夫妇。然而,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被比作兄弟的。 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到:“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遇到“两头蛇”是凶兆。在古籍中有一则《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少年时“尝杀两头蛇埋之,归泣告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我今见之’。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必有阳报。子不死矣。’”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意义事件。如说耶稣之死是为了“救赎”,苏格拉底之死则是为了“殉道”。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伦理审判与法律契约的冲突如何得到价值的“和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的社会法律制度,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其生死观、人格建构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并阐述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海科技》2004,11(3):64-64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提出了从容养生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阉”—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阉”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如果换了别人,  相似文献   

6.
央子 《金秋科苑》2013,(8):102-103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  相似文献   

7.
网友见面大多数都以“见光死”结束.求职面试最常见的则是“开口死”。不信?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相似文献   

8.
王元 《今日科苑》2017,(4):69-72
电影《机器纪元》并不是一部非常大众的电影,相比声名在外的《机械公敌》,可以说是籍籍无名。《机器纪元》走的路子跟《机械公敌》却大同小异,都是机器人觉醒以及觉醒之后发生的一桩桩谋杀案,所不同的是,《机械公敌》里死的是人,而《机器纪元》中死的却是机器人,而且同样是“自杀”;  相似文献   

9.
正先秦时期:鸳鸯代表吉祥鸳鸯作为一种观赏性水鸟,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鸳鸯》。小雅成书于周朝,那个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有对鸳鸯的描述。时至今日,文化中的鸳鸯依旧流传,自然界中的鸳鸯也生生不息。《诗经·小雅·鸳鸯》这首诗表达什么呢?这首诗为祝贺新婚,以鸳鸯起兴,象征新婚夫妇像鸳鸯成双成对,永不分离,而秣马迎归,正是婚娶的描写,落实新婚中的"迎娶"。  相似文献   

10.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管子》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气生化出来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水是地之血气,城镇环境的选择得水为上,人居环境要“合和”。和乃生,如果不合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管子》论气、水的思想对现代人们进行人居环境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之谜     
<正>“湖水青青江水黄,人言此水号鸳鸯。钟声忽起波间石,清越偏宜秋夜长。”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所写的一首诗《泊舟石钟山下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边是清澈的湖水,另一边却是浑浊发黄的江水,江湖两色,清浊分明。忽然,从水波之间的石头里传来阵阵钟声,悠扬动听,恰似一首古曲《秋夜长》。诗中描绘的江湖两色、阵阵钟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实中真有这样的奇景吗?如果有,这一景观又会发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圣经》在第25章《马太福音》中描述了“一个主人让富有的仆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仆人更贫穷”的故事,演绎出最原始的“马太效应”。美国科学家罗伯特&#183;默顿最早用“马太效应”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惯性,那就是对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给他们的荣誉、利益、地位、掌声越来越多,而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成果但尚未成名的“潜人才”却很少有人问津。于是,面对发展太慢、贫困落后等问题,绝大多数人感叹:“人才太少了!”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革新》2011,(10):50-51
在凤山县城东边2公里处的凤凰山脚下有一个鸳鸯泉,当地人称“公母塘”,两眼泉水虽然相隔仅40米,水色却一清一浊。生活在泉水周边的双胞胎比凤山其他地方多出好几倍,当地甚至有传说:“喝了鸳鸯泉水,就会生双胞胎”。  相似文献   

15.
衰老:一个悬而未解的谜 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可以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来概括。在解释这一现象的过程中,科学已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过去,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夫妻同房之后.就会生出孩子来,而“小不点”又怎么会长大。是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来自父亲的精子和来自母亲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相似文献   

16.
袁祥坤 《知识窗》2006,(6):12-12
“支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最先是梵语对中国的发音,早期还写成至那、脂那、震旦、真旦、振旦等。从发音上分析,大概与秦(chin)有关。最早用“支那”一词称中国是在空海诗集《性灵集》中,里面有“支那台狱曼殊庐”一句,以后在《今昔物语》中有“支那国”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钝音 《知识窗》2006,(11):4-5
电视连续剧《亮剑》自2005年9月在央视首播后,立刻好评如潮,各地卫视纷纷重播,很快掀起一股“亮剑”风潮。“古代剑客狭路相逢,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结果是死也要敢于亮剑!”这句主人公李云龙的经典对白,犹如一把利剑迅速深入到各行各业,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英雄主义情结。人们开始深思,在现今这样一个“阴盛阳衰”的社会状态下,  相似文献   

18.
刘泽君 《知识窗》2007,(4):5-25
鞭炮有很多别名,如“鞭爆”、“炮仗”、“爆竿”、“爆竹”等。《神异经》中说:“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日山臊。以竹著火中,焚烨有声,而山臊惊惮。”南北朝梁代宗檩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相似文献   

19.
周明璃 《科教文汇》2009,(31):247-247
《牡丹亭》中,从“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的缘由,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过程,都在昭示“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此,对于“至情至性”这一种深度的剖析也就成为了研究《牡丹亭》的热门头选,而本文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引发这一场生生死死的“梦”的前奏为立足点,诠释梦之前的感情变化所导致这场梦的必然原因,从而证明这场梦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与生命体内在逻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发明与革新》第12期刊有一则短文:《杨福家谈中国学生创造性不强的原因》。文中提到,“中国大学生的素质是一流的,但中国的教育制度有问题,学生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上都输给了美国的同龄人”,认为“在我国能够考上清华的学生,其素质绝对是一流的”。我以为这里所讲的“素质”一词的含义值得商榷。人的素质是思想品德修养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的客观反映。素质是通过行为表现的;行为是能力的反映;能力是各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的质量决定了人的素质。如果学生的“素质绝对是一流的”,则其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应该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