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康 《中国广播》2013,(10):62-65
在媒体技术和收听终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收听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车载收听、移动收听以及网络收听逐渐成为广播受众的主流接收方式。受众的接收需求、接收习惯等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收听环境以及受众的改变,广播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本文结合受众收听数据,对广播收听环境以及受众变化状况进行了探讨,并从受众信息管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探析了广播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媒体以其及时、互动、海量等传播优势,迅速占领了媒体用户市场,鲸吞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搭乘移动互联快车,加强与微媒体的融合,成为广播谋求生存发展的有效应对之道。在利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媒介丰富广播传播内容、途径,增强受众黏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个性化,拓展传播路径,挖掘自身商业价值,是移动广播应用微媒体进行自我革命的未来方向。一、移动广播收听现状  相似文献   

3.
周欣欣 《视听界》2013,(2):31-34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技术变革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受众典型的媒介消费链条中也不时地闪耀着亮点。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广播收听这一媒介消费形式依然活跃于受众的生活中,但是承载这种消费的载体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收音机到车载收听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手机等移动收听设备、互联网在线广播……不断丰富的广播触点,为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开了一扇窗,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性。在触点不断丰富、受众媒介消费日益碎片化、内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的环境下,未来广播的发展,必然要融合新终端、整合新受众、开拓新内容,进而把握新触点,形成新飞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受众经历了PC时代,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也遭遇了"大音频时代"的挑战。本文基于新闻传播中受众本位的观点,通过查阅相关的专著和学科论文,梳理我国音频新媒体受众在用户规模、收听时段、使用方式和在传受关系中的地位等特点,力求通过研究如今的音频新媒体用户的行为,一方面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内容生产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为音频新媒体的内容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指出符合传播规律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听众构成、收听渠道和生存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同时广播受众的意识和心理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广播电台一方面面临着受众的更加个性化的收听要求,同时也要面对日益兴起的互联网收听渠道个性化节目的冲击。本文以广播早间直播新闻节目《娜样栋听100分》为例,探讨广播早间直播新闻节目的个性化打造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洋 《中国广播》2013,(6):59-62
研究发现,目前通过手机收听音频的受众年龄层偏低,个人月收入不高,集中于学生族群。他们的收听行为呈现出显著的移动性和碎片化特点。本文针对手机音频受众的人口特征及收听行为特点,认为音频节目开发可以进行以下尝试:重视晚间时段的开发;利用时间碎片化和信息碎片化特点,进行广播节目再创造;构建人际传播互动模型;尝试开发付费节目;开发移动客户端,突破节目覆盖的地域限制等。  相似文献   

7.
牛存有 《视听界》2014,(2):73-76
2013年,中国广播的地域性和贴近性特征明显,区域竞争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频率的竞争逐步趋向细分市场;广播接触率略有回落,听众规模略有增加,听众结构逐渐换位,收听终端呈现传统终端用户的排他性、移动与互联终端的互补兼容性,居家收听市场逐步让位于移动收听市场。本文通过对2013年中国广播变化的梳理,展望2014年的广播市场。  相似文献   

8.
牛存有 《视听界》2014,(5):46-50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工具演化为广播收听终端,形成传统、车载和智能三元终端主体市场,支撑广播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的独特市场地位和价值。网络收听终端的受众对收听终端使用的多样性、转换性以及收听节目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兼容性,最具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广播新闻的竞争格局。过去我们觉得,广播是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小的传统媒体,凭借着非视觉性、即时性和移动伴随性,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依然保有着独家的优势。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的收听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用手机和其它移动终端收听广播的群体逐步的增多,传统的广播受众逐渐减少;移动收听逐渐增多,居家收听逐渐减少。在河北,这种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也对广播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逐步地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情况与广播竞争生态分析1一、广播受众媒体行为较为活跃,广播收听习惯稳定,网络、移动终端成为重要媒介。调查发现,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行为相对较为活跃,超过51%的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在3种以上,接触2种媒体的达到33%,大众媒体已深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各媒体中,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  相似文献   

11.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听众总量不断萎缩,人均收听时长逐年下滑,广播听众的接收终端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收听、车载收听日益成为主流,广播听众的移动化、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型广播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日益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国广播业进行内部整合与重组的尝试,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跨境报道的尝试,应急广播肩负国家使命继续前行,广播时政报道不甘人后进行多媒体传播……此外,新华社等媒体也抢占先机,研发音频车载客户端,向音频市场进军……市场和受众的双驱动迫使中国广播业向声音的本质属性回归,向媒介融合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12.
黄卉 《视听界》2013,(3):119-119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对广播节目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节目编排看,越来越多的类型台推出碎片化节目,“明星报时”(天气),3—5分钟新闻资讯,各类小插件节目分布在各个频率的类型表盘中。从接收方式看,人们用移动智能终端在碎片时间内玩游戏、看新闻、听广播。从互动方式看,受众一边收听广播一边用微博、微信参与互动。节目碎片化的基本特征是将内容做成一个个短小单元,再组合插入大时段节目中去。这种俗称“小插件”的节目短小精悍,品种丰富,可以重复播出,  相似文献   

13.
邓一 《视听界》2002,(4):33-33
“感兴趣”,主要是指广播对外宣传的内容要吸引人,引发受众的收听欲望,满足他们的收听需求。“听得懂”,是指广播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让有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化”。“能接受”,意味着受众对广播外宣内容的认可,包括外宣内容的真实、可靠和  相似文献   

14.
黄睿 《中国广播》2016,(7):84-87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市场面临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和网络电台及其移动音频类应用的兴起,个性化栏目和个性品牌竞争成为发展趋势。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重新认识广播个性化的内涵,回到广播本质,重塑声音意识和精品意识,研发新的节目样态,开发个性化音频产品。  相似文献   

15.
隋欣  顿海龙 《当代传播》2013,(2):104-105,108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广播收听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广播APP的类型分析了受众需求,依据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我国广播APP今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传播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需要一种指导性强、能对经济社会现象作权威解读的信息,主题报道则恰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而广播由于具有移动收听和伴随收听等独家优势,有时主题报道在受众中的到达率可能会比报纸和电视要高.本文结合绍兴台的采编实践,就城市广播媒体如何通过题材、形态、平台三个层面的创新,来提升主题报道传播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于2012年正式迈入汽车社会,汽车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广播媒介的又一次复兴,广播受众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对西安市各区车载移动广播受众的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收听广播的时间段、收听偏好等情况的调查,全面分析了车载移动广播的受众构成及其特征,以期对汽车社会下广播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浅听时代如何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燕 《中国广播》2014,(11):54-56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受众不知不觉间进入到了浅阅读时代,具体到广播领域就是浅听时代,人们不再专注、完整地收听一期节目,而是在碎片化收听的状态下拥有了更多参与、分享内容的意愿和更为强烈的互动需求。广播人需要研究听众的心理状态和收听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让广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李蕾  华葱 《东南传播》2014,(1):61-63
我国已于2012年正式迈入汽车社会,汽车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广播媒介的又一次复兴,广播受众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对西安市各区车载移动广播受众的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收听广播的时间段、收听偏好等情况的调查,全面分析了车载移动广播的受众构成及其特征,以期对汽车社会下广播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叶帆 《中国广播》2011,(9):57-58
广播的收听与使用方式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从半导体、随身听、MP3到“网络广播”和“应用程序(如音乐生物钟)”,从汽车广播的车内移动收听,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随意移动收听,“听广播”已日趋发展演变为“用广播”。听众对广播音乐的消费需求已逐渐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