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春英  隋欣 《当代传播》2012,(6):106-108
数字技术与网络激发了一场信息储存与传播方式的革命。广播行业借助新媒体技术,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渠道的数字化、网络化、接收终端的多样化等变革。我国广播业如何突破技术层面的简单嫁接,实现内容生产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化学反应",就需要发挥广播特有的媒介优势——非视觉传播,加以新媒体技术为广播带来的良性变革,实现广播的"适度视觉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从时间节点、用户使用与内容生产等方面简单阐述了各自的界定性特征。广播在旧媒介范围内属于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由专业人士负责内容生产;之后经历了互联网的第一代媒介到第二代媒介,广播在传播技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在不断演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广播APP在突破了旧有传播范式的基础上,更是在知识付费、线上收听、线下体验上寻求内容生产多元化、受众需求精准化的策略。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对于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从"广播"走向"窄播",走向定制广播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传播带来了社会性格和社会文化在知识理性上的一些新变化——碎片化、“幼儿化”、危机泛化、虚拟与现实感争夺等等.广播作为最早的电子媒介,比照电视媒介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但广播媒体在重建当下社会理性精神中,其深具价值的属性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如广播的非视觉传播促进理性思考,广播注重心灵沟通的人文意识.广播作为时间性伴随媒介,对于建构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对个体当下身份和生存感确认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思考现今广播如何将自身作为“信息”,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借助其他大众媒介以及人际传播来传播自己。同时结合几家广播媒介的实践探求广播媒介将其“自身”作为“信息”来传播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思辨,简单地说,思即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和周到的思维活动;辨就是辨析,指辨别和分析。思辨是媒介得以长久生存的根本。制作具有较高思辨性的媒介产品是不断满足受众高水平接受需求的重要途径。而就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而言,思辨性和纵深性又是其传播的软肋。如何将传播能力的软肋转变成为传播效果的引擎,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广播媒介的思辨性呢?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刻把握广播媒  相似文献   

6.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iPhone为例,提出了广播通过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进行传播的策略,阐述TiPhone:i.g..种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的优越性,分析了广播基于iPhone的传播模式。提出了在三网融合时代广播产业发展的四项策略:广播要对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使用者进行理性研究;广播要创新节目形式,力求贴身定制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提供通路保障;智能广播与传统广播应当“战略协同,资源共享”,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视角下地方广播的突围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梅 《新闻知识》2012,(12):85-86
地方广播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优势犹在,但弱势凸显。本文从媒介融合的视角出发,认为地方广播可从技术创新、融合传播形态、发挥本土化优势和反地域化合作等四个方面突破困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因特网、卫星通信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的普及、深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  相似文献   

9.
广播作为大众传媒中惟一诉诸听觉的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适应新变化,充分发挥好广播的功能,使其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广播传媒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广播媒介的优势与独特价值,是由它的声音传播、听觉接受的特点决定的;广播诉诸听觉器官的媒体特性——伴随性,是广播独特的媒介价值的本质体现,因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健康媒体"、"绿色媒体"。在全媒体传播大潮之下,重新认识广播媒介的本质,增强广播的关系媒介属性,对于把握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极有必要的。一、广播的本质特性赋予其独特的媒体价值广播媒体产生之初,对其媒介特性的研究就已开始。早期研究即注重广播的内在声音属性和传播符号功  相似文献   

11.
评价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介既是人们表达社会评价的基本载体,同时也必然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作为一种意见生产和表达的方式,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评说对象的媒介批评是社会评价和政治、文化冲突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必然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媒介批评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成为规制传播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新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突破传统频率传播形态,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融为一体,在互联网、移动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发展路径,其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传播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传播格局重大变化,广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以《广播新闻》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模块四个方面梳理安徽大学广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2021年,尚未消退的全球疫情和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社会环境,带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许多新挑战、新课题,而媒介事件传播、乡村治理赋能、媒体深度融合、传播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则为中国广播电视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新拓展.围绕元宇宙、红色传播、乡村传播、人格化IP、出圈、跨媒介叙事、平台型媒体、广播融媒、慢直播、社...  相似文献   

15.
2021年,尚未消退的全球疫情和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社会环境,带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许多新挑战、新课题,而媒介事件传播、乡村治理赋能、媒体深度融合、传播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则为中国广播电视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新拓展.围绕元宇宙、红色传播、乡村传播、人格化IP、出圈、跨媒介叙事、平台型媒体、广播融媒、慢直播、社...  相似文献   

16.
曾捷 《东南传播》2016,(8):108-111
广播新闻直播在传统意义上只是属于声音的传播,互联网平台直播属于的是视觉传播的。广播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实现视频的直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直播平台这样的发展新鲜事物,在媒介日趋融合的今天,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融合,并实现媒介发展的新的突破。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在于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的冲击与挑战,在网络视频的直播环境下,推动广播直播的新的发展和创新,这里面的优势在于其突破了原有视觉的维度,同时转变成以网红和明星模式为核心的新闻主持,把两个媒介的巨大受众实现汇聚和消融,最后就是广播新闻直播样式的改变与创新,让广播主持人更加的形象具体,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接受全面最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大众传播学中,把大规模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两类: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上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等为主的电子媒介。本文所指的不同媒体主要是指复制与传递新闻信息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体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同的传播符号在其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接受心理特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的受众接受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栾轶玫 《视听界》2008,(4):52-55
今年初,南方雪灾中,广播以其独特的媒介属性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再一次考验了广播的传播能力。广播是兼具大众传播功能与通讯功能的“二合一”媒介,在大灾发生通信、电力中断后,它是实现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最有效的媒介。  相似文献   

19.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前提与基础。广播网站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融合新闻”优势,具体体现在媒介影响力日益增强、终端接收形式多元化等方面,“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广播网站只有找准自身定位,依托广播与网络的传播优势来实现“融合新闻”的差异性,不断加大新闻传播的融合力度,形成新的传播机制,广播网站“融合新闻”才能在网络媒体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传播活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直线式进行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媒体传播互动方式历经通信、热线电话、短信到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两微一端"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大众传媒交互功能的进化史上,广播始终担当了实验室和先导者的职能,主导了大众传媒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的电波传送到与多种媒介手段融合的互动过程,并率先实现了自身由大众传媒向交互型融合媒体——"新广播"的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