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结果:腹膜后10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内均可见囊变、坏死,3例呈渐进性延迟强化,7例呈动脉期中度/明显强化,高峰位于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期缓慢下降.膀胱5例,CT/MRI平扫均呈均匀等密度/稍长T1等T2信号,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缓慢下降.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中老年人腹膜后占位,囊变、坏死明显,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或快/慢进慢出型,应考虑肾上腺外副节瘤的诊断;膀胱副节瘤多较小,密度/信号较均匀,T2WI呈等信号以及“快进慢出型”、明显强化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点.结果:平扫:圆形或类圆形,呈低、等或高密度,巨大血管瘤密度欠均匀,中央见裂隙状、星状更低密度区.增强:较大者动态双期或多期扫描呈典型"快进慢出"时间密度曲线.巨大者,除典型强化表现外,中央可见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无强化区.较小者强化形式呈多样化,但延迟期大部分有等密度填充.结论:血管瘤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者呈快进慢出的时间密度曲线,CT可确诊.不典型者,动脉及门脉期强化形式多样化,但其延迟扫描之等密度填充可提示诊断.极少数CT表现无特异性,需借助于临床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对31例肝门区胆管癌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术前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1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狭窄、中断.其中可见肝门区肿块24例。MSCT增强扫描以延迟强化为主。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病理对照.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平扫结合三期增强对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有较大帮助.大大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男,历岁.左上腹肿物2月余,伴腰痛无乏力,消瘦,发热等体检:左中上腹可及14rmxsrm肿物.光滑、稍活动.无压痛CT:左肾前方见77rmxl37rm囊性肿物,有分隔,增强后无强化.左肾实质增强后密度不均,肾孟积水,左签向外下移位.诊断:后腹膜囊性肿物.手术与病理:左输尿管被挤压至脊柱旁,囊壁厚0.Zn.自囊内吸出淡黄色液体《刃m.囊肿上部见10n瘦口与肾上盏相通.肾灶性干酪增殖性llEI管孟粘膜结核性炎症.诊断:左管TB上盏内病,假性囊肿.2讨论肾Th为肺外Th的好发部位部分病例有Th症状典型CT表现肾实质不规则形…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健康普查时发现右上腹部包块,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自述即往健康,有慢性胆囊炎病史。 B超检查:肝脏稍大,形态正常。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约6.3cm×2.8cm大小,壁厚0.6cm,欠光滑,胆囊内可见多条强条索状回声,囊腔分隔呈部蜂窝状结构排列。胆总管明显扩张,肝门区可见一巨大椭圆形囊性无回声区,约10.2cm×9.8cm×10cm大小,囊壁薄,清晰,后方回声略增强。B超诊断:1慢性胆囊炎;2多房胆囊;3胆总管囊肿。此日,患者去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手术所见:于左中上腹腔触及一约12cm  相似文献   

6.
CT检查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癌的CT表现,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分析近年来在我院做CT扫描的120例卵巢癌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卵巢癌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高20Hu,单侧性49例,占40.8%,双侧性71例,占59.2%;来自于上皮的肿瘤88例,占73.3%,来自于间质细胞肿瘤及生殖细胞肿瘤各8例,各占6.7%;其他16例,占13.3%. 结论:常规及螺旋CT扫描能显示卵巢癌的CT特征,对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扫描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37例患者所有病变均位于幕上,表现为颅板下弓形等密度影.单侧病变者32例,双侧病变者5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健侧或向血肿相对较小的一侧移位,脑沟、裂、池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结论:CT扫描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复发性成釉细胞瘤的CT征象,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复发性成釉细胞瘤病例8例,从其复发部位、分房特征、密度、强化程度、边界、侵犯部位等方面分析其CT征象。[结果]8例均在原发部位复发。多房型4例,单房型2例。呈囊实性混合肿块7例,全实性肿块1例。肿瘤多呈中等度强化,部分强化明显。复发肿块均有明显向颌骨外周软组织及颌面间隙侵犯的倾向。[结论]CT能为复发性成釉细胞瘤提供较全面、准确的影像信息,其对于检查复发性成釉细胞瘤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 对2 356例成人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 356例冠状动脉CTA中,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1例,检出率为1.31%,其中冠状动脉开口水平变异9例,两支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5例,两支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窦8例,前降支起源于右窦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窦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独立开口于左冠状窦2例,单一冠脉2例(均为单一右冠),左回旋支闭锁2例.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是一种良好的无创性的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囊性畸胎瘤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囊性畸胎瘤中超声诊断51例,诊断符合率92.7%,2例误诊为巧克力囊肿,1例误诊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1例误诊为卵巢囊肿。结论超声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占位性病变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及对周围各组织解剖结构的压迫,侵犯情况对于病变组织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判断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占位病变进行影像分析,19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IP多平面重建,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分别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程度、位置、与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的关系等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结果:咽旁间隙向内受压,移位7例,其中6例为腮腺混合瘤,1例为咽旁间隙内淋巴瘤.颈动脉鞘受压,变窄伴咽旁间隙向反方向受压或移位5例.其中1例副神经节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颈动脉鞘不规则扩大变形,颈动脉分叉扩大1例,为颈动脉体瘤.咽旁间隙受侵,变形,向外移位伴鼻咽腔受侵7例,3例为鼻咽癌,4例为淋巴结转移.结论:颈深部占位性病变,除自身大小、密度、形态、位置等因素外,通过观察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的相应变化情况,可对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诊断,尤其在肿块位置较深,较大的情况下,结合多平面重建和MRI的矢冠状位扫描,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5%左右.依据病变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程度等情况可进行鉴别诊断,甚至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外型及混合型舌下腺肿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手术治疗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统计分析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由口内舌下区进路完整摘除患侧舌下腺,其中13例摘除邻近部分囊壁,2例未摘囊壁,同时抽出囊液;3例经患侧口外颌下区切口,摘除全部囊肿及颌下腺、舌下腺。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5例术后患侧舌前区麻,1~3个月内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术后大出血或舌下神经损伤。1例因术后口外加压包扎松弛,颌下区囊肿复发,穿刺抽出液体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舌下腺囊肿系漏出液渗入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中形成猪留性囊肿。依据临床特征及穿刺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根治性治疗从口内舌下区进路,摘除全部舌下腺,不必考虑囊壁摘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相关性尿路可逆性结石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近期使用头孢菌素后尿路出现可逆性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有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用药史,疗程1~3 d,用药后1~6 d全腹部CT平扫显示尿路多发高密度可逆性结石影,6例停药后7~16 d腹部CT随诊显示尿路可逆性结石消失(4例)或明显减少(2例),1例行手术治疗。在CT图像上,观察可逆性结石的部位、数量、形态、密度和伴随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肾结石7例,双侧发生5例,单侧2例,结石均为多发,呈结节状或泥沙状;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5例,其中5条输尿管各发生2枚,2条单发,结石共12枚,2枚呈结节状,10枚呈圆柱状或条状;膀胱结石3例,单发2例,呈小结节状,多发1例,呈泥沙状;2枚结石密度不均匀,其他结石密度较均匀,各个结石之间密度不甚一致,全部结石CT值范围为47~667 HU;6例患者共7条输尿管发生梗阻性尿路轻度或中度积水。结论头孢菌素相关尿路可逆性结石由于其形成时间短,结构松散,在尿路中容易铸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在怀疑头孢菌素相关尿路可逆性结石时,应注意询问用药史并应在短期内影像学复查,以便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和超声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脾脏本身表现:脾外形增大;脾边缘不规整或见裂带;脾实质不均匀;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超声表现为脾外缘带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脾内血肿CT可见脾实质内团状或者片状高密度影,超声可见脾内液性暗区,或团状高回声。(2)脾破裂间接征象为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脾周血肿CT表现为脾周高密度不规则团块,超声为不均质混合回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100%,远大于CT(57%)。(3)CT可同时发现多脏器损伤,而超声对4例后腹膜血肿均未检出。结论 CT和超声对不同类别的脾破裂诊断各有侧重,对脾真性破裂早期病人,可行超声检查;对脾破裂合并多脏器损伤,尤其合并后腹膜血肿时,宜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和超声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脾脏本身表现:脾外形增大;脾边缘不规整或见裂带;牌实质不均匀;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超声表现为牌外缘带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脾内血肿CT可见脾实质内团状或者片状高密度影,超声可见脾内液性暗区,或团状高回声。(2)脾破裂间接征象为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脾周血肿CT表现为脾周高密度不规则团块,超声为不均质混合回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l00%,远大于CT(57%)。(3)CT可同时发现多脏器损伤,而超声对 4例后腹膜血肿均未检出。结论:CT和超声对不同类别的脾破裂诊断各有侧重,对脾真性破裂早期病人,可行超声检查;对脾破裂合并多脏器损伤,尤其合并后腹膜血肿时,宜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3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胸片和病灶体层检查,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对结核及糖尿病进行动态观察,并与35例未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病例进行影像学对照.结果: 35例糖尿病肺结核的病灶以双上肺野分布的29例(29/35),病灶形态呈大片融合或斑块的有30例(30/35),本组病例中发现空洞的有26例(26/35),单一病灶内多发虫噬状空洞的23例(23/26),支气管播散多见.血糖控后,病灶大多好转.结论:糖尿病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在病灶的分布、形态及病灶内外的情况具有特点,高血糖状态对结核病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报告老年CSDH41例,占同期本病患者的51.4%,男性多见,均治愈。临床以颅高压征。精神、智能障碍,不同程度偏瘫为主。头CT扫描显示占位效应明显,血肿液多呈低、等密度影。手术治疗有效、可靠。本文对老年人易发生CSDH,患病后易误诊及早期诊断、手术方法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各种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置钉的1次成功率。方法:2001.10~2007.9月,对200份寰枢椎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简称Pacs)分析,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依据所测的安全进钉点及安全进钉角度对48例患者应用192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结果:通过对这200份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后认为寰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安全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安全进钉角度:左(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安全进钉角度(25.00±3.00)°。48例病人平均随访10.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优31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结论:利用对CR、DRX线片、MRI及64排CT片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各种数据,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神经上皮囊肿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中枢神经系统囊肿,主要包括脉络丛囊肿、室管膜囊肿[1]。具有症状的神经上皮囊肿文献中多为个例报道[2-4],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其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12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神经上皮囊肿患者7例,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年龄2~40岁,平均19.1岁。均经手术及部分病理证实。病程11 d~10年,平均2.3年。头痛、头晕6例,恶心、呕吐5例,癫痫2例,视物模糊、视力下降3例,视神经乳头水肿2例,单侧肢体无力2例,查体发现囊肿者1例,1例2年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复发再次入院。1.2实验室检查7例患者均行CT和(或)MR I检查。6例头颅CT示侧脑室不对称,为病变侧脑室局限性扩张,扩张部位与脑脊液密度相似,钙化脉络丛受压移位,经腰池注射对比剂后囊腔无染色。7例头颅MR I示侧脑室内类圆形囊性肿物,边界清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5例,颞角、额角各1例,病变同侧脑室局限性扩张;可见囊壁,边缘光滑无结节,周围无脑水肿;在T1W I和T2W I上多表现为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或较脑脊液信号稍高,注射对比剂后囊性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的CT与低场MRI影像特征,并分析二者的优缺点,以便更合理的应用.方法:本文收集了近两年经临床确诊的典型的急性脑出血病例48例,其中行CT检查30例,行MRI检查18例,分析两组检查的影象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出血在低场MRI主要表现为T1等或稍高信号,T2均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围可伴环行水肿;CT主要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灶,部分病例表现为高等混杂密度灶,周围伴不规则低密度环形水肿带,给诊断带来困难.结论:CT,MRI诊断急性脑出血各有优缺点,CT快捷,方便,基本满足诊断需要;MRI定位定性准确,二者结合起来,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