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2.
在两个多课时的美读与品味中,《荷塘月色》一课要结束了。学生像吟诵柔美的诗歌一样吟诵着荷塘美景温柔月色,回味无穷。我沉浸在这一片朗朗的读书声中更是意犹未尽,因为文中还有一幅绝美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堪称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欣赏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就像朦胧的梦幻,就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在这诗情画意里,蕴含了作者在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充分展示了“美文”的审美价值:一、《荷塘月色》展现超脱的自然美景《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动人的景致,并给人创造了一个似诗似画的人间仙境.月下的荷塘,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一幅形式和谐的画卷.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文字中,我们没有见到“月色”的字眼.却在动态的景象中和静态的画面上,感到淡淡的月光的存在.这月光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的丰姿,荷花的情态以及被微风掀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的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显然也就是月下的荷塘了.静态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动态的,人的思想情感也会不断变化。读了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写的《绿》和《荷塘月色》,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不再是写《绿》时的朱自清了。《绿》中“我”是那样的自然率真,面对那一片绿,欣喜若狂,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溢于言表。到了《荷塘月色》中的“我”,则多了几分压抑,面对荷塘与月色,产生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并且在这淡淡喜悦之中还掺和着某种忧愁。显  相似文献   

8.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9.
张云华 《江西教育》2007,(12):14-14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秀散文.读后,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唤起人们美好情感,拨动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心弦.导读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整体上获得美感,了解作者审美的特征,把握作者审美的情趣,以达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导语荷塘、月色,这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题材.朱自清先生以优美的文笔活画出一幅美丽怡人的荷塘月色图,同学们读后一定从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吧?在一片静美的月色下,在缕缕放香的荷塘前,你一定会感到大自然美啊!这自然美也一定引起了你美好的情思,美好的遐想吧!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这就是这一种看似不完美意义上的完美,那一晚的荷塘,那一夜的月色以及先生那时的心情,造就了《荷塘月色》这一朵白话美文里不败的花朵,散发着荷花一样淡淡的清香,保持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写得很美,满贮着深深的诗意。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作画,不怕画山水,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  相似文献   

13.
[小引] 凡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人,无不为月下清幽美妙的荷塘所陶醉,为荷塘中朦胧柔和的月色而动容,然而当不少人满怀向往在清华园寻找到那荷塘月色时,却又发现那里并没有醉人的诗意,荷塘月色非常平凡。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我们的感觉不敏锐、头脑不聪慧,而是由于我们用的是日常感觉,朱自清用的是审美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幽美绝伦,假如没有那阵微风戏叶弄波,荷塘之景还会流香如歌?朱自清笔下的月色如梦如眠,假如没有那片淡云,月色之下还会光影如乐?当今语义课堂教学,假如还不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语文岂不真的被学生踩在脚底下?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作家对生活有感受,我们则是对人家的感受有感受。一篇《荷塘月色》不知醉倒了几多性情中人,那梦样的荷香,谜样的月色,不知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闻“香”止步,望“月”留连?曾经傻想,如果没有月色,那荷香又是怎样的情调?那一次有幸循着朱先生的足迹,徜徉在清华园中,没能寻到那条曲折的小煤屑路,可荷塘依旧在。田田的叶子沐浴在盛夏的日光中,荷花有盛开着的也有羞涩的打着骨朵儿的,微风过来,清香缕缕,却听不清远处高楼上那渺茫的歌声。日光是朗照的,有些刺眼,叶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 ,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 :溶溶月色 ,田田荷叶 ,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 ,读之如品美酒 ,愈品愈觉浓香醇郁 ,让人陶醉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 ,其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 ,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 ,美得醉人心脾 ,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淡雅的美 ,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浓烈的美 ,是活脱脱的一个浓妆艳抹而又恰到好处的贵妇人。作者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  相似文献   

17.
张平 《语文天地》2014,(3):20-2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虽几经编删,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总是赫然其列。历来为人称道的或许是清幽静谧的荷塘,或许是超然尘外的月色,或许是那一抹至今挥之不去的荷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散文名家中,朱自清先生的人格,令人敬重;他独具风韵的散文也为人称道喜爱。《荷塘月色》就不愧为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湛的名篇佳作。这一幅中国式泼墨写意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倾诉了一个进步的、民主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追求与希望。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此文从创作的时间上看,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转入低潮时期。朱自清当时正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文中写到的“荷塘”是清华园里的一个荷花池。作者正是在这月光如水、荷香淡淡的良辰美景之中吐露自己心中的抑郁困惑和“不宁静”,折射出动乱的社会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的忧思。作品描写了月下荷塘特有的风情,塘中月色迷人的韵味,突出了清静幽深的气象,抒发了恬然而又略带哀愁的心情。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为朱自清先生名篇,几十年来一直被选进各类学校语文教材里,成为语文学习的范文,而且由于其语言的优美生动,讲究节奏韵律的美,适合朗读和背诵,所以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凡学过这篇文章的人,即使不能全文背出,也至少还能记得中间那几段对荷叶、荷花和月色的精彩描写,因为那些描绘实在太逼真、太形象了。但若细心地品味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句话是颇令人费猜的,这就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这句话不仅读起来很顺口,而且所描写的事物也非常形象,读过之后,那情景也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了。但略一思之,那图景便又有点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