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6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导致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的情况,造成车辆过水、房屋倒塌、市场停业等后果,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除城市排水系统设计问题外,还与城市路面透水较差有关。建设海绵城市对于增加城市路面透水能力,提高城市雨季抗内涝能力意义重大。本文就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透水混凝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对透水混凝土功能、分类以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橡胶集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制备以及主要失效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定义,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提出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18)
近年来,中国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在暴雨天气普遍出现内涝现象。为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旨在保证城市工程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自身海绵体使雨水在城市内就地吸收、利用的雨水管理模式。此文基于生态视角,主要从城市地面铺装、雨水花园、城市排水系统三方面对海绵体建设进行研究。对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已经大范围展开。在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老旧小区改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结合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为原则,对武汉市某小区的改造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能够良好缓解城市发展当中出现的内涝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现象。针对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来讲,一定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实现良好有效的设计处理,这种生态选择尤为关键。文中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理念,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设计模式应用要点,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理念是通过在城市中建设园林植物,使城市达到主动调节城市水体的目的。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成,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益处,是城市解决汗露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长期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促使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成。本文从某地区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中作用角度出发,综合阐述了园林植物在海绵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在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完善城市功能,在社会对环境以及资源问题逐渐提高重视的今天,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本篇文章主要就海绵城市的建设措施进行了分析,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重点就解决措施展开了讨论,最终得出了行之有效的海绵撑死的建设方法,希望能够为城市建设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建设海绵城市的视角出发,围绕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给排水设计要点展开探究。在对海绵城市相关理论以及建设需求进行详细介绍之后,针对目前城市给排水设计现实情况,在综合考量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以及现阶段给排水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对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借助以下研究和探讨,可以从理论研究层面为城市给排水设计工作的优化提供更多的合理的借鉴意见,由此来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实施评价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管理、技术、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维度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将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两种方法结合,提出了基于灰色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重庆市海绵城市试点新区悦来新城为例,对其建设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海绵城市建设风险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黄芳  胡炯君  杜欢欢 《科技风》2023,(15):79-81
目前我国解决城市的内涝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建设海绵城市。文章介绍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LID)来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哪些需要提高的技术。同时对温州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实践进行计算与分析。通过不同地理位置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技术来建设海绵城市,从而提升我国海绵城市效率最大化,实现“和谐共生”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中,合理、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设计海绵城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界定了绿色生态城区和海绵城市的定义,对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展开了分析,以期为完善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动力机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在对海绵城市建设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类比系统动力学原理对海绵城市建设动力机制的作用原理、影响要素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河南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就是内外生要素、动力机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作用的过程。海绵城市建设动力机制是一个以内外生要素为形成基础,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动力诱因,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发展路径的良性循环动力。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17)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能够在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时期将水分吸收或储藏起来以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待水资源短缺时期可以将储藏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供人们使用,使城市建设能够拥有海绵般的特性,虽然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它代表了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望。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型建设理念的支持,因此每个城市公民都有义务为城市建设提供合理的分析和设想,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设想,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加快,导致城市内涝频发,为此,国内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认识误区,结合实践中存在问题,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需求与自然环境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而近些年频发的雨水淹没城市的情况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在排水工程建设上的不足。为了打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及实现更友好的自然关系,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为研究对象,说明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内涵,论述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重要应用价值,最后重点探讨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具体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被扩展,在构建这类城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海绵景观形成并受到了关注,在设计与规划景观系统时,可将海绵生态功能的概念引入,建设海绵型景观系统,使景观能够自然吸水、净水与蓄水。围绕自然水系,合理规划海绵景观显得更为必要。现结合对黑龙江省城市中的自然水系的认识,探讨其设计海绵景观的基本要点,以此来累计这类景观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纲要的颁布,以深圳蛇口、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自贸区为重点的新型海岛地区城市建设迎来了高速度、高起点、高质量的蓬勃发展热潮,为适应新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求,海岛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孕育而生,其对于提高城市经济、环境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珠海横琴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对海岛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海绵城市建设优化对策,以期为海岛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实施评价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广。首先从管理、技术、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维度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将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2种方法结合,提出基于灰色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重庆市海绵城市试点新区悦来新城为例,对其建设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海绵城市建设风险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近期发生的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危害性让人汗颜,引发的城市内涝现象尤为严重,表明了城市雨水治理还存在严重的隐患问题,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面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是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从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综合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及策略,以及带来的发展效益,探讨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更能有效的解决干旱和内涝现象。  相似文献   

20.
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和黑龙江省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和部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文件,进行了《黑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综合国内外的工程经验,结合黑龙江特点进行技术上的取舍和补充。本文着重介绍其中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