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农民在经济、公共资源分配、政治、文化和权利等五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社会排斥,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原因。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多元战略,鼓励农民兼业;实行"减负增收"、"减民增收";积极探索新的增收源和扩大优势产业增收,以形成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2.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美国农业高等教育特色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历时纵向角度和共时纵向角度分析了美国农业高等教育的特点。借鉴美国农业高等教育经验,我国应该通过立法手段健全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转变高等农业教育经费资助方式、转变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结合"体制、增强课程设置灵活性,并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于谋求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而言,农民只有转变劳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思想观念,向西方已经完成从"小农"到农业劳动者角色转变的国家学习,才是中国农民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实现"农业救国"的梦想,罗振玉发起成立农学会,通过发行《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开展农学教育等途径,积极传播西方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为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贡献突出。  相似文献   

5.
略论现代农民素质教育要素杨家烈一、现代农民素质要素"农民"与"现代农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农民,《辞海》对农民下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现代农民"作为一种全新概念,已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横依托生态农业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其最重要的特点有3个:一是围绕农业发展、致富农民这一主题,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现代化转换;二是顺应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要求,巧妙地将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特色发展之路;三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开放度,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变生产型的"小农业"为农工贸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大农业"。河横的实践与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倡导绿色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发展动力;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提高组织化程度;必须重视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促进农业的立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于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党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三农政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它是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是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农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保证农业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前进的的根本保证。认真总结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及实施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始终贯彻了"为农、惠农、强农"等人本经济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相似文献   

9.
大地伦理是关注人地关系的环境伦理,在全球生态危机大背景下,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的我国平原农业地区,如何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的原则下,积极规划和推进殡葬改革,逐步引导农民实施"树葬",以"树葬"文化取代传统殡葬文化,中止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火葬"方式,这无疑将是中国世代人和全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列宁 1921-1924年农民思想演进中就充满了人文精神.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意味着农民生存主体的回归;从共耕制到合作制体现着对农业迂回过渡中的以人为本;从经济政策到文化政策的转变蕴含着对农民发展的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以此为借鉴,不断弘扬人文精神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线,以农民利益为本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问题,依旧是今天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中的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农村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成本低、效益高和灵活开放、方便简捷的诸多优点和优势,可以突破农村教育封闭的现状,带动教育模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探讨了农村远程教育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资金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育资源问题,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为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红 《文教资料》2008,(35):68-69
陈云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实现辩证的统一.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何中虎,十九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破解小麦品质的"生命密码",为提高中国人的主食消费品质和营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曾在墨西哥和美国作博士后。"南米北面",是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基本现象。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历史巨变中,人们对面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何中虎的研究,正是从"中国小麦的品质怎么样"这个问题开始的。1963年,何中虎出生于陕西渭北一个农民家庭,每天能吃上捞面和白面馍就是他儿时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小农经济在中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过密化增长"的特征不仅固化了家庭式生产,同时也制约了个体农业资本的积累。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自由流动,从而缓解了人地矛盾压力,但个体化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通过鼓励农民组织起来,以团体的力量增强农民在市场和社会交易中的议价能力,是农民改变弱势地位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国外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重要的区别在于以科学技术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替代,使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其中转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我国是农业大国,是拥有8亿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问题长期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国外农民教育研究,尤其是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农民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村职教"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课题。这种转变将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如何适应这一转变,并在这一转变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农...  相似文献   

17.
农业高职教育面临的重任及其创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北京郊区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正在从传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与此相适应,农业高职教育必然面临着为北京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育紧缺人才,为农民转移承担就业培训和培养现代产业工人等重任。因此,农业高职必须从京郊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理论发展进程中,党的理论形态发生了"四次重大转变"——即从"世界形态"到"中国形态"的转变,从"革命形态"到"建设形态"的转变,以及从"计划经济理论形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其理论形态"到"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理论形态"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就是上述历史性转变和飞跃在当代的光辉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9.
农业部 《职教论坛》2002,(15):14-16
一、充分认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二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两个历史性转变要求我们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提高亿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进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客观要…  相似文献   

20.
卜凯1915年以农业传教士的身份由美国来到中国安徽宿州(当时称宿县),1920年受聘于南京金陵大学,在宿州工作生活了近五年.其间他深入农村和农户,了解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状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进行选种实验,推广美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由一名农业传教士转变为一位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