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给出复Grassmann流形G(2,n+2)的全实曲面的一种构造方法,也就是把G(2,n+2)看作$\mathbb{H}$Pn+1中极小子流形Qn+1的商,并证明G(2,n+2)中的曲面可以水平提升到Qn+1中当且仅当它是全实的。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湖地区围栏封育二十年的高寒草原群落个体植株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了紫花针茅、冰草、早熟禾、猪毛蒿四种优良牧草个体和异叶青兰、披针叶黄华、狼毒三种杂毒草个体在放牧压力下植株形态特征的变化,发现优良牧草个体对长期放牧的形态响应与杂毒草类不一致,优良牧草在长期放牧的条件下表现出“个体小型化现象”,但是杂毒草却是不明显,在地上生物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个体形态变异差异造成了植株个体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相对改变,各植物种群占有的生态位(资源空间)发生“形变”,优良牧草类多数种群生态位“收缩”,杂毒草类多数种群生态位“扩张”,草原群落中的各种群重新组织,优势种出现更替,是高寒草原群落退化演替在个体水平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盐碱化土壤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明确禾本科草本植物对NaHCO3和Na2CO3胁迫的适应机制对于盐碱土壤的开发利用以及作物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以碱茅和披碱草为材料,用NaHCO3和Na2CO3混合物胁迫处理,测定碱茅和披碱草的种子发芽率、幼苗干重、叶片细胞膜透性、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片和根系Na+、K+离子含量。结果显示,胁迫处理降低碱茅和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幼苗干物质积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量子效率,并提高两种植物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胁迫处理下碱茅叶片质膜的受损程度大于披碱草,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受影响更大,而披碱草更能维持SOD酶活性,相同混合物浓度处理时其叶片MDA含量低于碱茅。综上,NaHCO3和Na2CO3混合处理抑制碱茅和披碱草的正常生长,但披碱草的抗逆性强于碱茅。本研究通过生理特性分析筛选出潜在的更具耐盐碱材料,能够为盐碱地区土壤的生物修复以及禾本科作物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影响根际微生态系统特征。应用根箱法对2个大豆基因型的苗期养分(N、P、K、Ca、Mg、Fe、Mn、Zn和Cu)吸收及其在根际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基因型北丰11 对N、P、K、Ca、Mg、Mn、Zn和Cu的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低产基因型海9731,其单位根长、根表面积吸收N、P、Ca和Mg的量亦较高,其根系吸收活力较强。土壤有效养分在根际的分布趋势不同,有效N和Mn在0–4 mm范围内的含量高于非根际区(>10 mm),而P、K、Mg和Cu在根面区表现一定程度的亏缺。2个基因型间根际养分差含量异较大,除K和Fe外,其它营养元素在北丰11根面和近根面区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海9731。北丰11根际0–6 mm的范围内pH较低。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和提高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连续2年(2014和2015年)的小区施肥控制试验,探讨高寒草原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结果如下。1)施用无机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其均值分别是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1.67倍和1.28倍。2)单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N2P0(15g N/m2,0g P2O5/m2)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空白处理显著降低60.39%和29.2%;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当施磷30g P2O5/m2时,施氮15g N/m2处理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比不施氮处理增加61.54%,差异显著。3)单施磷肥各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于空白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15g N/m2的基础上增施15和30g P2O5/m2磷肥,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比不施磷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59.8%和279.98%,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3.78%和38.66%;施磷7.5g P2O5/m2时,10~2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施磷处理显著增加68.35%。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离子-原子混合阱中冷Rb原子对Rb+离子的协同冷却效应。通过对与原子相互作用之后离子温度和数目的测量研究离子阱参数q1,2对协同冷却的影响。发现在0.3≤q1,2≤0.8时冷原子对离子具有明显的协同冷却效果。选取|q1,2|=0.32,测量到离子可以从初始温度(2 010±380)K冷却至(325±35)K,寿命从7s延长至15s。这对于冷却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离子,尤其是没有合适光学通道的离子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发山洪灾害数据,首先探讨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其次基于山洪灾害形成的地形、物源、水动力条件,选择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6大主因子,定量分析山洪灾害与各因子之间的数量和概率相关关系。基于ArcGIS将广东省划分为179 801个网格,按网格分别统计每个因子中山洪灾害的数量和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广东省山洪灾害数量和灾害密度最大的流域为韩江流域;行政区划上,梅州市山洪灾害数量最多,而潮州市山洪灾害密度最高;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y=a1eb1x+a2eb2x模拟;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y=aebx模拟。研究成果可以为广东省山洪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较高剂量添加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花生幼苗的生物量,但最大剂量添加显著增加其根冠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生物炭显著降低大豆对15NH4+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但对15NO3-吸收速率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花生对15NH4+的吸收速率,而对15NO3-吸收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未显著改变花生对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以上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但影响依赖于物种差异及生物炭添加剂量。因此对农田土壤进行生物炭添加时,应考虑物种属性和氮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维持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盐分含量高,综合利用难。赤泥堆存的环境安全问题正严重威胁氧化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土柱淋溶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处理(G0:不添加石膏;G2:添加2%的石膏;G4:添加4%的石膏)条件下,石膏对赤泥盐分离子迁移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G0相比,G2和G4的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渗透率分别提高31%~36%、16%~33%和9.3%~35%。G0、G2和G4渗滤液的pH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3~9.4、8.8~10.0和9.0~9.8;EC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0~4.0、5.8~7.2和5.2~7.5 mS·cm-1。石膏有利于渗滤液中Na+、K+和CO32-的迁移,为赤泥堆场盐分调控及赤泥土壤化处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州城区夏秋两季采集分粒径颗粒物样品,通过分析获得其中多种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LG)、甘露聚糖(MN)和水溶性钾离子(K+))以及有机碳(OC)等含碳组分资料,进而探讨广州城区生物质燃烧颗粒类型及生物质燃烧源对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均在0.44~1.00 μm粒径区间占比最高。细颗粒中呈现出高LG/MN和K+/LG比值特征,与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源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一致。广州秋季LG/OC比值与国内其他城市在生物质燃烧影响严重季节的水平相当。利用受体模型估算出生物质燃烧源对广州夏季和秋季OC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0.8%和28.1%,说明秋收时期周边区域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是广州城区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源。据此,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是水文、农业、生态等众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参数。基于已建立的简化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结合全极化雷达数据的特征,消除简化模型中的粗糙度参数,以提高反演的精度。通过简化经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VV/HH、VV/VH和HH/HV极化组合均能够较好地模拟裸土区土壤水分,其中VV/VH极化组合模拟结果最好。利用Radarsat-2数据反演黑河中游裸土区和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并利用实测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VV/VH极化组合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裸土区和植被区土壤水分反演RMSE分别为0.006和0.017 cm3·cm-3,说明VV/VH极化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演裸土区域土壤水分。这为快速准确获取区域土壤水分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土壤含氮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为了定量化亚热带红壤区杂交构树光合作用和光响应与土壤氮添加量的关系,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等设备,测定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试验站土壤氮添加量梯度条件下的杂交构树光合过程,并利用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杂交构树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24.2和1 147.6 μmol·m-2·s-1,有较强的光环境适应能力,在800~1 200 μmol·m-2·s-1的光照强度下,杂交构树均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添加含氮46%的尿素22.5 kg/ha,可促使杂交构树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12.8%,净光合速率提升66.8%;土壤氮素添加能明显改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但对光化学猝灭参数和非光化学猝灭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柳杉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89×104只/m2,共60类,分属于5门10纲25目.林窗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高于林下,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枯落物和10~15 cm层土壤动物密度林窗大于林下,0~5 cm和5~10 cm土层林下高于林窗,其中0~5 cm层差异显著(P<0.05).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林窗和林下均以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其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Simpson 优势度指数(C)外,其余3个指数均以林窗高于林下,表明林窗的形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使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和多组态的二级微扰理论(CASPT2)方法,对C6H5CN+离子去CN的光解离反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了12B1, 12A2, 12B2, 22B1 和 12A1电子态的去CN解离势能曲线.通过对渐近产物的能量、构型、电荷和自旋密度布居的分析,得出结论:12A1, 12B1, 12A2, 22B1 和 12B2的解离产物分别为C6H+5 (X1A1) + CN (X2Σ+)(第1解离限),C6H+5 (13B1) + CN (X2Σ+)(第2解离限),C6H+5 (11A2) + CN (X2Σ+)(第3解离限),C6H+5 (11B1) + CN (X2Σ+)(第4解离限)和 C6H+5 (X1A1) + CN (12Π)(第5解离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