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目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深入探讨其发展过程的演变逻辑、存在的实然困境并基于此提供未来走向的路径规划。[研究方法]基于“决策—社会—国际”三维影响力分析框架,扫描智库三维影响力的在场表现,按照规范研究范式,厘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的实然困境。[研究结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决策咨询服务效能孱弱、内生实践动力发展不足、本土特色品牌尚未形成的实然困境。从精准定位和顶层设计的双向融合、社会现实与成果转化的内在耦合、本土智库与国际平台的有效对接3个维度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所应遵循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在复杂而多变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知识生态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智库联盟的相关理论体系,有助于确立多方联动的生态化协作机制,为提升智库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在明晰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由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阐释知识生态位的功能关系,揭示知识生态链的层级结构,由此构建基于知识生态位的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矩阵,并运用DICE模型剖析其内在运行机理,借此展现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进而结合阿里研究院予以实例验证。[结果/结论]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及转化等阶段,分布、互动、竞争及演化等知识生态模式诠释了智库联盟的运行机理,据此为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农业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包括以人为主体的农业通用技术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地理环境的变迁;②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木石锄耕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金属器锄耕农业文明、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文明、机器时代工业化农业文明和计算机时代信息生态农业文明五个阶段;③农业文明的演进呈螺旋式上升,其形态的演变是农业技术经济范式三组分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演化的结果;④促进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核。建设以绿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信息生态农业文明将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产业演进是单一产业所经历的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产业演进阶段的识别是科学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别对产业组织视角下的二维识别法和产业规模视角下的产出增长率法与生长曲线法进行阐述,并以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三种识别方法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目前处于产业成长期。因此,从多个维度定位产业演进阶段,不仅可以保证结论的稳健型,而且能够体现产业演进的内在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5.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平均距离、网络中心性三方面对智库领域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结合NetDraw软件绘制出了关键词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将智库研究热点总结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高校智库研究、教育智库研究、智库决策咨询研究、智库影响力评价研究五个方面,为智库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智库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智库发展时间较短,关于智库的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范式。本文对智库的发展过程及智库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综述,进而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一、智库是指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开展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研究和咨询的社会组织。二、现代智库虽然来自于西方世界,但是类似智库的智囊组织在两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早已出现。三、智库作为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崭新社会组织。四、智库在全球范围内将实现较快发展。五、智库将在中国实现迅速增长。六、官方智库公信力的明显提升和民间智库的迅猛发展,将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智库发展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了加快民间智库发展、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已成为组织化的科学,建制化科研成为科研活动最重要的组成形态。从多角度探讨了“建制化科研”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经验逻辑三个维度探讨建制化科研发展特征。研究发现:科学发展史既是科学知识生产史也是科学建制演进史,科研效率提升是科学建制演化的内在动力。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客观存在并不代表模式Ⅱ优于模式Ⅰ,不能简单地作为科研组织变革的依据。知识创新在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双向互动中向前推进,是建制化科研深化的表现。知识体系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科研组织方式。知识体系架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知识领域不同,形成建制化科研历史演进的宏观动态性。科研创新不是孤立实现的,需要科学-技术-仪器研制的互动,传统学科与前沿学科相互支撑,科研的专注与整合的有效设计,而这些结构性的配置安排,正是建制化科研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为科技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未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经历了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过程,现阶段呈现加速融合趋势。现代化建设对决策咨询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新型智库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领域。建立贯通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智库组织领导与政策牵引体系、智库研究内部与外部协同体系、智库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决策咨询服务与成果评价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国家战略思想力量相得益彰的驱动体系,推动形成具有强烈现实问题导向的智库科学,是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型智库增强国家战略思想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邹波  张巍  王晨 《科研管理》2019,40(1):32-41
吸收能力是如何从个体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的,一直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与既往研究采取相对静态的解释视角不同,本研究基于个体间互动的视角,提出个体间知识共享是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中介变量,通过运用275家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本研究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设。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知识交流平台和组织共同愿景正向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绩效,组织决策集中化程度负向影响组织吸收能力。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对于指导企业提升吸收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智库的本质是知识服务组织,它以知识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服务社会为首要目标。高校智库联盟是组织间实现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倡议为联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导;一方面其强大政策咨询、社会服务功能为沿线国家实现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做出巨大贡献。"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联盟由主体成员、优势资源以及合作场域构成,其发展路径过程经历了探索-生成-演化3个阶段,这是联盟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不断自由更新、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入探索适应智库研究特点的项目管理模式,不断推进智库任务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文章从专业智库组织管理团队的视角,基于对智库研究特点的基本认识和智库项目管理经验,深入分析了外循环体系和内循环体系下的智库项目研究和管理特征,从建平台、促融合、重储备、组队伍、优转化、强集成等方面提出推进智库任务组织管理能力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述广东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广东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广东科技创新智库目前总体上呈现出智库数量不断增多、智库水平明显提高、智库类型多样化、政策影响力增强等特点,但在制度体制、政策供给、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智库还有差距等问题;从构建广东创新智库发展机制应注意的基本属性和发展机制的具体构建两大方面指出其具体发展方向;指出广东应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体制、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路径来推动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明晶 《情报杂志》2021,(2):14-20,37
[目的/意义]分析美国生物安全智库——两党生物防御委员会的基本情况、研究内容、主要特点以及对政府生物安全政策的影响等,可为我国构建同类型智库提供启示与借鉴。[方法/过程]借助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两党生物防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管理模式等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并以发布的6份研究报告为依据,分析该智库的研究侧重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该智库具备议题聚焦化、人员专业化、评估标准化等特点,并对美国生物安全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静  张凤 《科研管理》2022,43(8):32-39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进入全面爆发与竞争博弈期。密切关注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成为我国保持数字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智库研究和服务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当前智库开展数字经济趋势研究中存在的规范化方法和政策证据使用不足问题,本文以智库双螺旋法为指导,从数字经济技术与基建、经济与社会、规则与治理三个维度认识数字经济内涵本质,并结合数字化发展在国家内部、国家之间、全球治理三个尺度的侧重点差异,提出了数字经济三大维度×三个尺度的发展趋势二维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聚焦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机构和智库,收集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报告等文本资料,结合关键词分析揭示了当前全球层面以及美国、欧盟的数字经济发展热点,进而在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二维分析框架下,研判形成了国外数字经济发展的9大趋势。最终,文章审视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促使我国产业智库大数据服务向更加前沿、主动、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将大数据计算能力更好地转化为战略决策支持能力,赋能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如何借助大数据方法实现产业智库研究模式与流程变革。产业智库在战略目标、管理重点、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通过回顾大数据方法在产业智库中的相关研究,得出产业智库大数据独特的方法论逻辑: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围绕“出政策、出思想、出声音”的智库功能要求,以产业竞争情报、大数据方法以及智库研究领域的理论为指导,涵盖数据、分析与决策三方面的研究方法与工具;从作为具体方法的角度来看,概括为数据方法、分析方法与决策方法 3种,为产业链构建及竞争情报需求发掘、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发及技术评估、产业政策分析及政策主题识别、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创新战略布局、产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等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结合中国产业智库大数据中心的案例,以低碳产业为例阐释产业智库大数据方法的应用场景。最后为进一步优化产业智库产品供给质量、提升智库决策服务效率,提出从创新大数据方法思维、提升大数据构建和分析能力、培育大数据人才、优化大数据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挑战,系统提升我国科技研究的整体水平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现有知识创新生态研究的基本思路仍是以“大学、企业、政府”构成的“三螺旋”框架,无法体现新时代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路径、多种创新模式的平行共存与协同演化特征,致使研究者破题“卡脖子”难题时缺乏整合性视角与适用性框架的支撑。本研究基于知识创新范式转型背景下影响我国以系统工具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挑战,深入探究新时代“模式3”知识创新“多重螺旋”(N-tuple helices)生态系统的主体特征与拓扑结构。以之为基础,讨论系统性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应对“卡脖子”挑战的可行路径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技智库评价是世界各国促进科技智库发展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结合本国科技智库发展情况形成了不同的科技智库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以市场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和以第三方为主导的评价模式。研究美国、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科技智库的评价模式、评价流程、评价特征及评价机构体系,研究分析各国开展科技智库评价的经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智库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新发展阶段,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以及衡量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绿色GDP评价问题,运用智库双螺旋方法,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为绿色GDP评价提供了创新研究范式,从而拓宽了GDP评价体系研究路径。在绿色GDP评价理论方面,依据DIIS过程融合法的数据收集、揭示信息和综合研判过程,梳理绿色GDP评价研究环节,重塑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在绿色GDP评价应用方面,从机理分析、影响分析和政策分析出发,总结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演进规律。依据智库双螺旋法DIIS研究过程和MIPS逻辑环节融合,总结绿色GDP评价理论分析和演进规律,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指标框架和实施路径。针对我国未来发展面临形势和绿色GDP评价重要性,指出在智库双螺旋法指导下,从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方面推进绿色GDP评价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智库双螺旋法将智库研究视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特殊性的研究主题,从智库研究的解析、融合和还原过程,基于DIIS的过程融合法和MIPS的逻辑层次法相互迭代,分析二者螺旋的耦合关系,并从时空域特征出发,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该方法来源于创立者长期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实践,也有效地应用于多个国家重大研究专项、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和若干主题研究领域。在智库双螺旋法的实践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文章从认识论角度提出需要消除方法使用中的认识误区,理解方法在智库工作中的真正作用,同时筑牢知识根基,根据研究问题赋予专业内容;在实践层面,要掌握智库双螺旋法在智库分析中的切入节点,避免平均用力,防止无限嵌套;就研究主体而言,要跳出自身的思维局限,不断拓展智库双螺旋法的使用场景,创造真正的智库价值。文章从理论层面对智库双螺旋法实践应用的思考,旨在探究智库研究规律,发展新的智库理论方法,构建智库研究范式,将智库双螺旋法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