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甸带有“必须”的话:你必须做什么,你必须怎么样……其实,我们也许不曾想到,也许不愿深思,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必须”——比如“应该”,比如“可以”,会有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应该、可以”代表了三种教育理念,也恰好形成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2.
“你是强盗!抢了我的用法”“谁希罕你,你才是强盗,你还抢了我的用法呢!” 白猫警长忽然听到一阵吵闹声,急忙转过墙角一看,原来“戴”和“带”正在那里吵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3.
说服,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们往往把说服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交流,于是教师“说服”学生的姿态就和“授课”差不多了。而且许多班主任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这些班主任对“说服”的期望脱离实际了。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想到觉悟这个词,“觉”下面是一个“见”字,“悟”是“心”旁加一个“吾”,我想它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自己看见自内心的真正愿望。人这一生,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有梦想,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一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也能够安顿自己。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实施是一个科学民主共建的过程,作为这一进程中的一员,教研员的角色不是无足轻重的,他是应该并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在以前的工作实践中,学校、领导、教师常把教研员称作“专家”,把业务交流、教学研讨名日“指导”,教研员命题考查学生、评价教师.“我要你做什么”,“你应该怎么样”,“我如何评价你”……教研员高高在上地“指导”着教学.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追求者: 您好!我是“机遇”。受你日日追求朝思暮想的“成功”所托,我决定给屡遭失败的你写一封信,希望你及时醒悟,从我的建议中获得一些启示,以早日与你的“成功”相遇。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讲“好奇与从众”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你有“追星”的经历吗?你心目中的名星是谁?你是如何追星的?这一问。立刻就引起同学们浓厚兴趣,我便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8.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9.
如果考试是对人的测量与评价,那么考试就应该被纳入哲学的视野,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人”,或者说是对“人”的探测。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称:“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康德也认为哲学归结起来就是:“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而现代存在主义则直截了当地追问:  相似文献   

10.
如何才能画出“有特色”或是“有个性”的漫画呢?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想其实就是画出“你”自己喜欢的漫画吧。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是有可能画出“有个性”的漫画来的。  相似文献   

11.
教语文的各位同仁,还有学过《桃花源记》的各位朋友,问你一个问题:想当年陶渊明先生为什么把他幻想出来的那个美妙的去处唤作“桃花源”,却为什么不唤作“杏花源”“梨花源”抑或是“苹果花源”呢?不知道了吧,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小儿科的问题吧!呵呵,告诉你吧,朋友,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这样教学生去求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10,(4):46-47
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予的信息在审题时不可忽略,“一路”一词需写出一段经历或展现一个过程。“与你”两字要读出“与你”的一个对象,要从。我”或“他”的角度入笔叙述。“同行”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重点写“你”的故事,二是“我”或“他”需是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按常识,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比较讨巧。  相似文献   

14.
您:你看,我身上有你的影子,就是比你多个“心眼”。 你:您说到哪去了?什么“心眼”不“心眼”的,我们俩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5.
要了解《灵山》的叙事特点,首先要了解高行健在小说中围绕“你”、“我”、“他”讲了些什么。整部小说共八十一章,其中“你”出现了三十八章,“我”占了四十章,“他”有三章。“你”、“我”、“他”犹如行者,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因此,要弄清小说的叙事结构、技巧、目的及效果,就要首先弄清这三者在小说中各自的行踪,然后才能对小说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一名中国年轻女性同美国人戈尔德新婚后,和丈夫与他的前妻萨里生的儿子小海曼生活在一起。这个中国女人叫邵虹,做继母后,经常接到丈夫的前妻萨里的电话,唠叨个不休。邵虹如是说———电话铃响了,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你好!我是萨里。”我“啊”了一声就叫小海曼和她通话。她却说:“不用了,我是特意找你的。”她问小海曼给我带来什么麻烦没有,我说他实在太爱动了,一天到晚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萨里在电话那边笑了,我听得出是善意的笑。她建议:“你和戈尔德一定要把他送到幼儿园去,不能把他留在家里。你应该给小海曼限定一个地方,可以把他赶到…  相似文献   

17.
开始写作文前,必须选择作文的“人称”。什么是人称呀?就是“我、你、他”三个代词。我们写作文少不了这三个代词。“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18.
你愿意和我谈感情的事,我觉得“受宠若惊”。是的,我等了十九年,等你告诉我:MM,我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女孩。上一次你和我谈“爱情”,是你十三岁那一年: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如果”这个词,便好奇地问老师:“‘如果’是什么果子,好吃吗?”老师笑笑,摸着我的头:“‘如果’不好吃,生活中不应该有‘如果’,你要好好把握!”似懂非懂的我点点头,又跳到一旁啃好吃的苹果去了。  相似文献   

20.
阅读,真好     
我庆幸我有一双能看见光明的眼睛,让我去阅读纸页上的美丽;我庆幸我有一双能听见声音的耳朵,让我去“阅读”自然的“声音”;我庆幸我有一颗能够阅读的心。(起笔的感情很浓,采用了排比的技法将语言写得颇有感染力——细细读来,最后一句似乎与前句不够协调,而且,从昭示内蕴的角度来看,这一句应该最为重要,你采取“弱化该句”之策,不太好——反正,我不赞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