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身份在社交网络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引发的数字身份焦虑现象,更是数字时代个体身份建构所面临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解释性分析的路径,提出数字身份焦虑作为社交媒体征候而广泛存在,表征为错失恐惧型焦虑、消费崇拜型焦虑和隐私失控型焦虑,并勾勒出意识形态叙事、未来机器学习与自我主导权认同的积极调适路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似乎更能适应数字社会的老年人群体,银发冲浪族在从接入互联网到融入数字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着不平等,是一个值得在数字社会化语境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银发冲浪族日常数字实践的质化研究发现,这一群体在数字媒介接入环节中的不平等隐患来自其在基础设施占有、行为动机催化、知识体系建构三个关键节点的后发劣势;而在银发冲浪族融入数字社会的日常实践中,不平等体现为数字菜单筛选、社会角色想象、关系网络建构三个层面存在的矛盾与悖论。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数字社会化具有日常实践中的必要性、实现程度上的基础性、信息环境内的强制性,属于一种刚需性融入。而在这种刚需性背后,则折射出数字社会中老年群体正在遭遇的隐性不平等与歧视。  相似文献   

3.
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对歪酷博客作者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博客和网络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用户通过使用博客能够比使用BBS和个人主页更好地建构起网络身份,倾向发表评论的博客用户体现出了意见领袖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韵  魏书琮 《现代传播》2022,(6):143-150
媒介景观中的污名化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重要表征。从2020年网络事件中的拼单“名媛”到2021年愈发泛化的网络流行语“X媛”,“媛”字由褒至贬的过程是研究者亟需透析的现实问题。通过对“X媛”事件相关文本的话语分析发现,“媛”字的语义变迁与社会现实思潮密切相关。部分新闻媒体通过锚定、具化和二元编码的机制生产建构出“X媛”污名的社会表征。在社会互动中,该表征又体现出共识强化和争议发生的两个面向,同时,一些网民基于性别身份认同以及戏谑性符号应对的话语再生产进行污名的抵抗实践。在多重力量交织的社会语境中,需从新闻媒体、网民、互联网平台及互网络从业者等多元主体层面探寻污名消解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6.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6):31-35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和身份的嬗变推动了他们以报刊为阵地来表达救亡、革命和自由的诉求,促使了三次办报高潮的发生。这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新闻事业的近现代化、记者职业身份的形成、记者职业场域的建构融合在一起。记者职业化是一个结构性的过程,在它形成的每个阶段,记者通过对自身话语体系与群体的职业边界的塑造来建构职业化的路径,因此职业话语与场域成为职业化的两个驱动力。本文以记者职业化启蒙、初显、形成为出发点,以报业从业人员转型到职业记者过程中的话语体系和职业场域为分析视角,剖析每个阶段对记者群体身份的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8.
身份认同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其建构必须使用一套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大众传媒与身份认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像凭借其可及性与仿真性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像空间为人们的各种身份认同提供了想象性资源。但是认同建构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可能性将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完成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与《现实的社会建构》两个文本的“差异”与“重复”构成了我们理解数字现实,并且重新评估现象学社会学理论遗产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库尔德利和赫普与伯格和卢克曼两代学者之间的对话出发,首先回到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之中,以“知识”这一概念为核心,讨论伯格与卢克曼确立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其次将生活世界带入数字时代背景,讨论数据如何作为一种知识的社会分配机制从而参与到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过程中。进而,本文将讨论个体在数字时代的新型能动性。最后,本文还将批判性地检视现象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坚 《新闻界》2007,(3):22-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中国传媒开始建构新的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中产化倾向。传媒的这种中产化倾向,既与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关,也决定于传媒业自身体制的变化和业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互联网匿名性的弊端,各国纷纷将网络身份认证纳入治理规划,并实施了各有侧重的认证体系.本文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政府、企业两大主体网络身份认证的发展现状,并对全球网络身份认证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全球身份认证信息主要由私有资本掌握这一现实将会长期影响国家互联网治理能力的发挥.同时,"全球-区域-国家"这一多层次治理结构及其利益冲突将会降低全球身份认证协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表达自由作为法律普遍承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为什么应当受到人权条约和民主国家的宪法性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过非常充分的论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表达自由与自我实现的关系,尤其是网络表达与自我实现的关系,认为互联网是自我实现的理想平台、身份建构的强大武器和政治参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9,(1)
本文通过访谈对话,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学术思想进行剖析。本文认为,霍米·巴巴对于文化错位、身份认同、归属感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问题的理解,体现出了结构与能动性相结合的辩证性;他认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建构其实并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为了"为未知的事物命名",因而是一种话语赋权的政治实践;此外,他还尝试在后殖民主义文化实践与更加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前沿实践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为理论直接参与社会变革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4.
陈文敏 《中国出版》2012,(20):74-76
城镇弱势群体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现代性后果,近年来的媒介呈现大致经历了媒体无意识、意识初醒以及媒体聚焦三个阶段,但弱势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者"与"弱者"身份。为突破该族群媒介身份建构的困境,建议尝试两种增权途径,以期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框架中实现媒介与人的双重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创伤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分支,其构建与转化对实现社会与创伤的和解具有关键作用。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因素,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档案得以更高效地参与创伤记忆的构建与转化。国外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创伤记忆的构建与转化两个维度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由于创伤类型、档案来源、传导机制等不同,创伤记忆的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分化出国家主导下的公共公益路径、组织主导下的个体公益路径、新媒体迅速发展下的公开化路径三条路径。国外构建与转化创伤记忆的案例与路径探索为档案部门进一步探究社会构建创伤记忆的未来趋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0,(8):67-73
乡镇青年的影像表达已成为其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本文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同一性和差异性维度研究网络短视频生产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路径。研究发现,乡镇青年通过虚拟空间中的归属找寻和情感连接建构同一性,获取群体认同;同时,他们又以城市人为镜,通过视觉符号景观的臆想和独特的风格展演建构差异性,形成自我认同。乡镇青年参与生产的短视频体现了他们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折射出我国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特色进程,因此,应继续发挥此类亚文化产品在青年社会化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数字化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视并尝试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问题。本文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描述老年人数字化水平的核心要素?(2)数字互动对消减老年人数字贫困的效果如何?面向四川省都江堰市城乡结合部震后修建社区的32位老年人和9位青少年开展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采用深度访谈法,目的在于挖掘数字化水平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建立数字互动的分类体系;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重点探究数字互动对消减老年人数字贫困其他维度的作用方向。通过田野研究识别出描述老年人数字化水平的六个核心要素,分别为数字接入、数字态度、数字能力、数字努力、数字互动和数字影响,其中数字互动分为数字合作与竞争、数字互助与冲突、数字强制与顺应顺从、数字交换、数字模仿。数字互动对其他核心要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数字合作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数字竞争负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互助正向作用于数字态度、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对数字努力有双向作用;数字冲突、数字强制负向作用于数字态度之ICT认知;数字顺应顺从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态度之ICT行为倾向、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负向作用于数字态度之ICT认知;数字交换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和数字努力;数字模仿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和数字能力。本文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社会网络类型的数字互动,发现基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数字互动对消减数字贫困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身份认同是认知和定义阅读推广人的基本依据。文章在梳理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阅读推广人身份认同的内涵、特点以及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从自我整合、阅读者客体认同和社会架构支持三个维度,提出了阅读推广人身份认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价值镜”这一表述来讨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理论启示。“价值镜”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解释了人通过他人获取自我认知的社会交往过程。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社交媒体账户、二维码等媒介形式,赋予了人们多种数字身份,人的交往也拓展到数字身份之间的线上交往。本文认为,在数字身份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价值镜”作用依然存在,并且经由数字技术得到了强化,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