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康熙来了》的主持风格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现今台湾综艺节目的代表之一,<康熙来了>凭借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受到了港台及大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大众娱乐价值观深入人心.这让更多的电视人思考在电视娱乐化时代节目风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综艺节目独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史卫静 《东南传播》2010,(6):153-154
台湾综艺节目有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无论节目形态还是主持风格都已日趋成熟,因此值得大陆同类节目学习和借鉴。而在台湾众多的综艺节目之中,广受港台及大陆观众欢迎与追捧的《康熙来了》无疑是最成功且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对这档节目的分析,可以对大陆综艺节目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其探索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CCTV-7农业节目<乡村大世界>,<乡土>栏目的制片人和主持人毕铭鑫,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自称为"农民主持人".毕铭鑫先后主持多个农村文化节目与乡村综艺节目,其贴近农民群体的主持风格和个人魅力感染了广大电视观众.他本色、亲和、质朴、真诚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的赞赏.笔者认为其主持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4.
《康熙来了》是台湾的谈话性综艺节目,2004年1月5日于中天综合台开播,节目播出至今已8年。作为娱乐界节目的成功案例,《康熙来了》与它背后的创意策划息息相关:精准的受众定位、巧妙的主持搭配、用心的嘉宾选择以及符号的出彩点缀等,构建了这样一档红火的娱乐类谈话性节目。与此同时,节目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姚志奕 《新闻实践》2014,(6):108-109
娱乐与谈话结合,可谓强强联手,这种节目类型的传播效果从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可见一斑。《康熙来了》在台湾长盛不衰,每晚的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成为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内地也曾出现一批类似的娱乐谈话类节目,最多时达200多个,但是目前已所剩无几。本文通过对《康熙来了》的分析,试图提出一些良性的建议与意见,给内地娱乐类谈话节目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渭蔚 《东南传播》2010,(8):110-112
随着《康熙来了》为代表的台湾综艺节目通过网络在大陆迅速传播和众多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纷纷在内地各卫视主持固定节目,台湾综艺节目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其在大陆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的大学生。本文结合抽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它们对上海大学生社会价值观、行为和其对台湾人形象的建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综艺节目对这三方面的影响都比较微弱。研究还探讨了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2004年1月5日晚10点,台湾中天综合台开播一档名为《奇怪十点钟》的综艺性谈话节目,开播三天收视率至0.7%,超过此台自定节目收视及格线(0.5%);之后每周有超过500万人次观看,收视率在1.2%到1.3%之间。为了节目便于记忆,更富娱乐效果,取主持人名字"蔡康永"和"徐熙娣"的中间一字,更名为《康熙来了》。2005年两名主持人荣获最佳娱乐综艺节目主持人奖,2006年该节目入围第41届台湾金钟奖最佳娱乐综艺节目。可见,《康熙来了》为"一切为笑果"的台湾综艺娱乐节目注入了强心剂。这里从主持人和后期制作两个方面来探讨《康熙来了》的娱乐效果启示。  相似文献   

8.
牛丹彤 《今传媒》2015,(2):47-48
新媒体融合时代下,综艺节目为了节目效果及影响力,逐渐采用多个主持人共同主持。主持群现象也逐渐成为当下综艺娱乐节目主持的趋势。本文以网络节目《奇葩说》及内地成熟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港台节目《康熙来了》为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语境传播模式,立足综艺节目主持群,研究其特点,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9.
与故事类谈话节目相比,娱乐谈话类节目的叙事相对"脆弱",但是每一种节目形态,都有其叙事特点.<康熙来了>等节目在台湾电视圈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娱乐谈话类节目也将故事性作为了吸引观众的法宝.可以说,强调谈话节目的戏剧性,充分挖掘和展现故事冲突,突出谈话节目的情感张力,从而激起观众自己的"人生故事",是娱乐类谈话节目叙事的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任拯廷  愈毅 《视听界》2012,(5):79-81
台湾综艺节目一直是亚洲华人电视娱乐的标版和风向标。其幽默搞笑、明朗活泼的主持风格和内容编排风靡港台和东南亚地区,也催生中国大陆综艺节目的开创和逐步兴盛。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制于台湾经济低迷、新媒体的多元并存和年轻族群的媒介偏好,台湾综艺节目收视大战愈演愈烈。被视为"三王一后"收视法宝的张菲和吴宗宪,也难免遭遇下课或是收视尴尬,台湾综艺节目的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亦有用低俗换取眼球经济的趋势。本文立足吴宗宪这一台湾标志主持人的节目困境,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台湾综艺节目的危机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出彩中国人》是由央视和灿星制作携手打造的励志真人秀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打破了传统娱乐选秀节目的主持模式,在节目前8期初赛中,只在侧幕与参演选手即兴互动.这一新颖的主持模式让观众感到焕然一新,《出彩中国人》节目也创下了央视综艺节目首播的最高收视纪录.侧幕主持已成为娱乐选秀节目中一种新型主持形式.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海外引进的综艺节目在大陆层出不穷,电视节目制作的策划们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地抓住受众的眼球,但一味在电视机前被动接受信息的轰炸是观众早就厌倦的模式。央视综艺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以全新智慧型文化栏目的身份在大陆综艺节目阵营中崭露头角。该节目由崔永元主持,节目的亮点在于,对于参演嘉宾"一切都是未知"。这种新颖类型节目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业界关于引进类节目的关注和热议。本文以《谢天谢地你来啦》为例,浅析中国综艺节目从引进到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演艺式”表现是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新现象.它的出现也是源于更多的观众希望看到主持人本身在综艺节目中成为娱乐主体,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节目的参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阶段,而是要求主持人通过在节目中展示表演、歌唱、舞蹈、曲艺等才艺,使综艺节目与主持人更紧密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既是演员又是主持人的特殊身份.“主持群体”与“团队主持”的概念也是在此类综艺节目中逐渐发展成型的.作为最晚出现但却最具活力的节目类型,演艺式综艺节目主持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超级访问》和《康熙来了》这两档大陆和台湾持续热播的娱乐谈话节目为例,从嘉宾占有话轮、主持人把持话轮以及话语打断现象这三方面入手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现今两岸娱乐谈话节目在话轮控制上存在的共性和诸多差异。随着萨克斯(H.Sacks)等人提出的话轮转换理论在电视娱乐谈话节目中的广泛应用,作者对当下娱乐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访谈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梦轶 《今传媒》2014,(8):104-105
随着全民"娱乐化"需求的发展,综艺节目备受关注。自1962年台湾综艺开播以来,综艺节目便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幕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陆综艺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大量引进国外优秀节目,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已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综合比较两地综艺的传播环境、节目定位及主持人特色来分析相似或差异之处,旨在对今后两地综艺节目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由于节目形式丰富多彩,群体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和魅力,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和一致好评.笔者认为群体节目主持人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刘颖 《新闻世界》2012,(4):41-42
自2004年1月5日起,《康熙来了》在台湾中天综合台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居台湾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第一,它创造了一连串台湾综艺电视节目奇迹,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涉猎到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它也是时下网络上讨论得最热烈的台湾综艺节目。那么这档节目热播的原因何在呢?本文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发现《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消遣娱乐、求真心理、窥视心理、对快感的需求正是它热播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奇葩说》这部堪称“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节目刷新了业内外对于娱乐综艺节目的传统认知,从节目的宗旨、选手和导师的选择、节目剪辑、辩题的设置、话题的讨论与观点的交锋等等都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的血液,正是由于这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才得以使《奇葩说》成为中国综艺史上跨时代的原创娱乐综艺节目,本文旨在通过后现代主义视角全面解析《奇葩说》,并深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同时为中国未来的综艺节目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钟军 《视听》2016,(1):22-24
《康熙来了》是华语电视综艺界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作为一档播出12年之久的长寿节目,它的停播除了观众不舍之外,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后娱乐时代"台湾电视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康熙来了》停播事件来分析目前台湾电视的内忧与外患,并从中得到启示,希望能够对当下大陆电视行业的发展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综艺节目类型不断推陈出新,娱乐类谈话节目却相继停播改版,为摆脱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的边缘化困境,不少节目重新定位后再启航却收效甚微。本文在霍尔"编码与译码"理论视角下,将台湾代表性综艺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与原班人马首次内地试水的新节目《真相吧!花花万物》进行对比分析,聚焦于节目如何进行"编码"能够更好适应当前受众的"译码"需求,传递共通的意义,让老牌节目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