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康鹏 《现代语文》2006,(1):75-75
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琵琶行>第二段第五句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课文注释:"思,悲,伤."乍看似乎合理,但查阅有关资料,却从未发现"思"有"悲,伤"之意.因此笔者认为课文中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语文教材提供了优美而又经典的课文,课文本身是美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看待它,又如何展示给孩子们.  相似文献   

3.
"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特有的学习栏目,它以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为出发点进行辐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中相关联的语段或语篇,挖掘其他文本中与课文的相似点,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链接"栏目的出现,成为学生开展广泛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课堂上学习"阅读链接"栏目时,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检索阅读等有效策略,可以开阔阅读视野、汲取丰富营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4.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山东人民版)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课文对"区区"注释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所谓走一个来回,是说读一篇课文至少要有"来"与"回"这两个过程."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来"是"回"的基础,"回"是"来"的升华.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及课改年级所使用的各版本"课标实验教材",其文质愈加精美,但随之而来的是文本内容的主题也在不断拓宽和加深,教学难度亦随其重难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语文教学的课时数在相对减少,学生年龄又小,教师教学这类课文往往感到难度较大.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一个重点,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行之有效的"长文短教"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思考的原动力,也是创造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作者为了突出中心,突出写作的意图,而在文章中巧妙地留下"空白",这些"空白"正为读者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想象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探究这些"空白"艺术,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文(<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等.综观本组教材,就会发现编者的意图是围绕"诚信"这一主题的.如何用好这一组教材的人文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接受"诚信"的教育呢?教学完3篇课文后,结合"单元练习"的相关内容,我们安排了一次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专题,还安排了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一年一度的"书之梦"课本剧比赛开始了.为了能取得好成绩,我又开了一晚上的夜车,为我们班选出了一篇课文并编写了剧本. 第二天,我兴高采烈地走进班里,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并开始琢磨怎样找服装、做道具.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新宇.下课,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和他聊了起来:"你是咱们班的小艺术家,表演起节目来真棒!我想听听你对这次班里演课本剧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3.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走的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言内化之路.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完美的言语"范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读书活动",反复触摸、感悟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要靠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悟,语文基础,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以读为主",读书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金蓉 《贵州教育》2021,(20):46-48
一、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 2."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来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所以语文课堂理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而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里面的课文语言精炼,文质兼美,是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的蓝本.  相似文献   

17.
"咬文嚼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对一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推敲、体味.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旁征博引"指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既要"咬文嚼字"准确地把握字意、词意、文意,还要善于"旁征博引"不断地积累、充实、提高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1."孤立"的教材: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封闭" 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了,现在的语文课程,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很开放的.因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实然的语文课堂上,你会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把每一篇文本都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让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很"孤立".这种"孤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篇运行".每篇课文都是独立的,不和其他课文有联系,对同在一册的课文没有进行内在的组织建构.二是"单本运行".课堂上只讲语文教材,不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把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视作圣经.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来讲去,还是那几篇课文,还是那几句话,根本就走不出语文书.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话道出语文学习的真谛——多读书.然而七至九年级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每册书只编有30篇课文,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每一种文体的课文在教材中也只编有少数几课,这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写作参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万珊  孟超 《四川教育》2008,(2):88-8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排意图 <我想和你做朋友>是<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三单元"认识好朋友"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实际,培养他们交友兴趣,消除在新环境中拘束、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朋友优点的活动型综合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