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日伪政权实施的殖民主义统治,给山东沦陷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间所推行的奴化教育后果也十分严重。本文对山东沦陷区的奴化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青少年及广大民众实施文化渗透及精神毒害的事实,并热情讴歌沦陷区民众反抗或抵制目伪奴化教育的爱国行动。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在中国大陆引发了民众疯狂抢购食盐的混乱场景。反观处于核辐射中心的日本人却没有丝毫混乱。在大地震中日本人的表现也使得世界各国赞叹不已。日本人在灾难之中的良好品行根源于其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给东北民众带来深重灾难。事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但事变给东北人民造成的心理影响却依然存在,甚至作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遗传给后人。本文分别从奋起反抗,曲线救国,消极忍耐和同流合污四种表现,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为了达到以毒养战和纵毒祸华的双重罪恶目的,日本在伪满洲国推行了以高调"断禁"、实则纵毒为特点的鸦片统制政策。日伪当局利用鸦片专卖搜刮民财,增加财政收入,摧残东北民众的民族精神,给东北造成深重的社会问题和民众灾难,严重违反了本国签署的海牙和日内瓦国际禁毒公约,犯下了严重的国际毒品罪和战争罪。  相似文献   

5.
徐蕊 《考试周刊》2012,(6):26-26
本文通过介绍向田邦子其人并简要分析其后期作品《阿哞》中特有的昭和时期的家庭特征,并结合现今日本“3·11”大地震后的具体背景,探讨日本民众在经历社会重大灾难后对于家庭的回归倾向。同时,探讨日本在“多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迅速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略者利用中国帮会破坏抗战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2周年,回顾日本侵略者利用中国帮会,分裂中国民众力量,削弱中国民族意识,加重中华民族灾难的历史事实,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全面总结这场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灾难报道因其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而倍受关注,报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情绪,事件的解决,甚至社会的稳定。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灾难报道时不应该为报道而报道,要给报道以灵魂,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该贯彻到灾难报道的事件现场,事后追踪和深度分析中。  相似文献   

8.
从现有的灾难研究入手,不难发现大多数研究对灾难对象的关注过多集中于自然灾害方面,如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但很少涉及恐怖袭击、重大交通事故,特别是鲜有涉及对船运灾难事故的研究。因此船灾成为灾难人类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被忽视地带,笔者以为通过对历史中船灾具体场景的辨析,借助一个地域民众应对灾难的本土实践,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船灾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把本民族推进了覆灭的深渊。德国积极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认真反省历史,纠正错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日本则持消极态度,极力掩盖历史真相,蒙蔽民众,在违背道德和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两国反省侵略历史的相反态度,是由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本文从两国的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的角度出发,使我们看清了日本的本来面目,对其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要时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在中国大陆引发了民众疯狂抢购食盐的混乱场景。反观处于核辐射中心的日本人却没有丝毫混乱。在大地震中日本人的表现也使得世界各国赞叹不已。日本人在灾难之中的良好品行根源于其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素质教育。环保教育日本的小学生喝完牛奶之后,老师会让他们排队在水龙头下面把牛奶盒洗干净。而后,小学生把牛奶盒展开用阳光晒干。晒干的盒子小学生会放到自己随身携带的布袋  相似文献   

11.
日本灾难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于:在灾难防预方面,具有强烈的灾难意识和浓厚的防灾氛围;在灾难应对方面,具有丰富而又科学的灾难应对知识、严格而又有效的灾难应对演习和系统而又高效的灾难反应体系。鉴于日本灾难教育的经验,我国学校应加强灾难意识和灾难知识教育、举行科学的防灾演习,构建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前苏联当局隐瞒实情只说是火灾。附近农庄的人们歌舞升平,甚至举行婚礼,辐射最重的前15天过后才得知真相。很多民众对政府产生了极度不信任感和幻灭感。事故20周年时,戈尔巴乔夫承认切尔诺贝利是压倒苏联的最后一棵稻草。灾难面前,谎言是最大的魔鬼。——日本地震期间坊间流传的旧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2011年春季发生的日本地震和云南地震为背景,对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对地震受灾民众的态度进行比较,发现:1)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2)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学生状态共情的程度和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非灾区的中学生,但二者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差异不显著;3)对日本文化的接触程度调节共情与助人意愿的关系,对日本文化接触越多,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日本小说灾难书写存在两种模式,一是直击灾难,二是以灾难作为背景。前者并不常见,小松左京《日本沉没》着力展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典型的直击灾难;后者以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为代表,刻画了灾难中的人与自身的矛盾,比较符合主流日本小说的特色。文章以小松左京和春上村树的创作为考察对象,结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矛盾”与“暧昧”特质对这两种模式的特色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灾难心理援助成为了迫切的时代需求。灾难心理援助的本质是帮助受灾民众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平衡,形成动态的耦合关系。灾难心理援助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加强灾难心理援助体系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灾难文化是当代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毁灭的灾难是日本灾难文化中时常出现的虚构故事.提到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来世情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日本沉没》莫属.2006版影片《日本沉没》刘画了日本国土沉没即将沉没的众生相,在男女主人公的爱的生死离别中完成了自身价值的升华,塑造了小野寺的国民英雄形象.从灾难文化的视角透视《日本沉没》的新闻价值,剖析日本国民的国民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9,(1):52-57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对彼此新印象的形成也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日知识界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国家形象。日本的"中国观"大抵集中在来自《论语》、《三国》的古典中国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革命中国形象。如此而来的中国观都积极向上。而事实上日本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与偏执。众所周知,如此中国观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宣传有关。中日知识界对日本民众中国观的相关论述已不鲜见,而对当时中国民众形象的整理与论述却并不多见。鉴于此,我们将重新梳理二战前日本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民众的印象及其形成背景。具体以芥川龙之介及其同时代的"中国通"清水安三、橘朴的相关论述为对象作横向对比,进而让我们对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的中国民众形象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探究其背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如果政府意识到自己一定不是万能,那就更应该把一些工作让民间社会来分担。不然,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力不从心。日本地震,看到很多人在网络上感叹日本国民的表现,并且开始反省中国民众的表现。也许,大家感触更深的是国民秩序性的表现,或者是面对灾难发生时候的冷静。我想必须看到这样一点,有这样的表现一定不是一朝一日,而是社会长时间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媒体,而社会也有充分的应急机制和应急设施,说到底,体现的也是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也因为这样,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民众在面对突发事件的不足时,应该更多地想到,他们从来  相似文献   

19.
什邡:危难时刻铸就伟大师魂 什邡是地震的重灾区。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什邡的教职工和当地政府、部队官兵、广大民众同心协力,与突如其来的灾难拼搏,与死亡抗争,力争把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20.
<正>汶川发生地震时,我碰巧在国内出差。亲眼看见国家和民众的巨大灾难,是一种痛苦;但亲历在面临灾难和挑战时,人民所迸发的勇气、坚强与亲情,却是一种极大的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