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现代新儒学的研究风行海内外,而非儒学派则被忽视。罗检秋新著《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以道、墨、法等非儒学派为中心论题,可说是弥补了当前学术研究中的不足。综览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该书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研究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从历史根源来解释近代诸子学兴起、发展的历史终极原因。近代诸子学能纵横捭阖,承前启后,首先是传统学术自身嬗变的结果,从宏观脉络上追溯了清朝前期诸子学的内在变迁以及儒学和诸子学由对立到调和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两宋学术堪称我国传统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蜂,尤其在南宋中期,诸子学术争鸣把两宋学术推至峰顶,而推动此期学术频繁交流的学者就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吕祖谦.朱、吕两人有三山之会、婺州之会、寒泉之会、鹅湖之会、三衢之会,两人长达十九年的学术交流,终使朱熹成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吕学术交流实为我国古代学术交流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晚清瑞安孙氏家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瑞安孙氏家族是南宋永嘉学派在晚清复兴的启动者。孙氏家学长于《礼》学,尤精于温州方志研究。孙氏两代“经世“观都是以经为本,兼重史学,但在对待西学和诸子学上的态度迥异。孙衣言对诸子学,尤其对西学是极其排斥的,但在孙诒让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却为诸子和西学给予了一定的空间。孙氏两代“经世“观的差异表明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之学发展至清末,已不再限于传统的“通经致用“、“以史致用“,而是会通中西,旁通诸子,推动了儒学形态的近代化与传统学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对经学价值的探讨是近代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从廖平到蒙文通的学术传承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蒙文通对经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学术自身发展与演进轨迹的探讨,他打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壁垒,注意到先秦诸子与经学之间的互动,并以此解释经学的周秦之变。基于对儒家经解的研究,他将诸子之学纳入儒学系统中探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学研究方法。蒙文通经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与其师廖平的学术传承密切相关。蒙文通虽然不认同老师廖平晚年的观点,但廖平的"大小"、"天人"学说却打通了诸子间的壁垒,且暗合中国传统学说整体化的时代趋势,从而为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蒙文通在廖平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孔子的权威,也就在廖平处解放了诸子。蒙文通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清季民初的经学归宿为何的历史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经学的发展,但其治学宗旨是强调经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特殊价值,从而为经学正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偶像"崇拜的历史.孔子作为"偶像"崇拜最顶级的人格化身,对其思想的认知异化致使中国文化发展史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偶像"崇拜个体,形成了一种强势的"偶像"崇拜的文化现象.晚清文化嬗变的基本趋势是打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形成儒学与诸子学、中学与西学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动摇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偶像"的至尊地位;晚清文化嬗变的特质是坚持民族主义的文化精神,强化了中学在近代文化学术建构中的价值地位,导致新一轮"偶像"崇拜现象的复现.文化嬗变与"偶像"崇拜的矛盾现象是民族国家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引人反思的魅惑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商周以来的两大知识系统,王官之学和诸子之学并行不悖,在刘勰看来,诸子之学对经学起辅助作用。刘勰认为,"博明万事为子",诸子思想所及范围非常宏阔,他们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思考,相对于正统的王官之学,诸子之学最富于生命活力,其理论的创造力及思想视野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宏阔;子书是"入道见志之书",君子处世,志在树德建言,芸芸众生之中,只有英才特达之人靠自己的文章著述而建不朽之业;子学体现中国文化理性的光芒,也有深厚的诗性特色,诸子之学,集理性与诗性于一身,呈现出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对子书的推崇及其人生志向来看,刘勰是想把《文心雕龙》写成辅佐圣人之学的子书的。  相似文献   

7.
对国学的定义发起于20世纪,一般是以儒学为主体,包含哲学、史学、文学、伦理等各类学科,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是以经、史、子、集为一体的文化体系。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现代教育中对国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大力宣传国学精华思想的同时,国外也兴起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沉积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繁衍至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更新,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国学经过众多学者的提炼和改进,已经大量融入现代教育中,并对我国现代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国学的界定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学术研究,夏商周时期,国学被称  相似文献   

8.
简要叙述我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指出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通史研究、发展侯外庐学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儒学发展方向、儒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及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等研究中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思维原则与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复兴和重新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对中国传统儒家进行改革,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梁漱溟通过儒学的社会化来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严格区分真假儒学,援佛学入儒学,这些都对新儒学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大昕作为一位清代的汉学大师 ,乾嘉年间主流派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却并非一心如枯井 ,死水微澜 ,仅于音韵、度数、考据的章句小儒。其沛然的文论 ,奔涌的史论以及深刻的“理”论 ,无不清晰地折射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从钱大昕的治学中实可反映出乾嘉考据学者的一般治学倾向来。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理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理学的总体走向是趋于没落,相比之下,乾嘉时期的理学较清初和晚清更显沉寂,但在沉寂的背后,这一时期的理学仍在不断地进行分化和调整,并因历史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学术形态的出现而具有不同的学术任务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太谷学派是我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学术流派之一 ,由周太谷创立 ,绵延近两百年 ,扬州、泰州是学派活动的中心地区。太谷学派的学术思想承继于宋明理学并对儒学道学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重视下层民众的作用 ,注意同时代精神相结合 ,在当时有着很大的进步性。在我国学术史上 ,太谷学派也理应有其相应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本文拟从太谷学派的主导思想和太谷学派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中叶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衰落及各种思潮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并在部分士人的推动下形成一时潮流。嘉靖初年活跃于政坛的"议礼派"官员,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提倡"黜虚崇实"与"体用结合",重视思想上的诚敬与行动上的笃行相结合,并以复古作为其学术上务实、政治上革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抨击宋明理学"灭人欲"的道德观,主张义利并重,这些内容都与明中后期经世思想的主体相吻合,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晚明的经世思潮不仅是批判理学和王学的思想武器,更引发了整个社会重视实学实用的经世风潮,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15.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治学思想主要表现出尊宋斥汉、崇朱黜王、申实复孔、尊经重史的特点,这些特点均是围绕"经世致用"、"资治明道"这条主线而展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值得辨正之处。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江苏封建教育十分发达,道咸这际,由于科举制度的衰败,外敌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的接连打击,江苏封建教育逐渐式微,同治年间,江苏地方督抚虽然采取了一些恢复措施,甚至一度出现了所谓“中兴”的局面,但仍然无法改变其历史命运,江苏封建教育的衰败,是江苏教育近代启动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蒙古王公表传》的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清朝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继乾隆朝编纂第一部汉文本《表传》之后,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又相继续纂了四部《表传》。在续纂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修书机构、办事人员、编纂原则、修书体例与程序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沧州基层学术社团发展迅速。明代沧州士人以弘扬理学为己任,重视理学的理论建设,士人结社的学术意味浓厚。明清之际沧州士人结社的学术性发生了明显的政治转向。从清乾隆统治时期开始,沧州社团的政治性慢慢向社会文化意义转变。  相似文献   

19.
考查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在江西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魏禧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人格精神的形成,把握清初江西文坛的创作情况及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群的思想活动与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未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自毁长堤之罪过的同时,更把别夷夏、辨正闰放在首位,并且在批判心学松懈夷夏大防、否定宋学具有元典意义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考据实学作为思想武器与反清斗争相系,终开清代朴学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