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缠丝图是以《太极拳全书》中陈式太极拳篇的有关“太极图”的论述(讲的是手臂的顺逆缠丝)为依据,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理论,把步型的变换、腰的旋转与手臂的缠丝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周身一家”的全身太极拳动静缠丝运动,太极图的演练是按着划定的顺逆各三条转换线和步型的十个转换点来运作。太极图演练的预备动作是:两脚分开约三脚宽,两脚尖外展四十五度,立身中正,屈膝半蹲成马步;上肢动作以右臂缠丝为例:左手长腰,右手位于肚脐前,掌心朝后下。太极图是一个在斜面的轨迹上运行的缠丝线。其最高点是与肩…  相似文献   

3.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4.
谢千里 《精武》2007,(4):22-22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是什么?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的?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5.
梅应生 《武当》2004,(11):19-21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7.
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  相似文献   

8.
严昭法 《武当》2007,(2):22-22
太极拳运动是以意念内含精气神,以无数圆圈组成的拳式,无论任何门派的拳架,其招招式式都内含着相似的螺旋形运转,即有的书上称缠丝劲,又叫抽丝劲,亦叫蚕丝劲。这都说明了运动的形象是圆形、弧形的,环环相扣,连绵不断。在练拳时要求全身柔和,放松,处处是螺旋,要内在意念,不形于外露,整套拳架内藏深厚的太极意蕴。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笔者总结了太极拳教学四部曲。1.观看太极图,使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一表示其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表示其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表示其运动是流畅圆润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动作轨迹呈弧形,拳式与拳式之间的动作衔接也是“圆”。2.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形、步形、预备势、站桩和缠丝,因太极拳动作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基本动作学习要求学生尽量将动作做得舒展大方,克服紧张僵硬,要有意识地强调…  相似文献   

10.
一、概略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的伸缩旋转动作,极为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陈鑫《太极论》曰:”打拳须明缠丝劲,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不明拳。”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各随各经络运行。”拳谚讲:“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充分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舒畅经络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古代导引发展而来,它是拳术与导引、吐纳有机结合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拳势动作是“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缠丝式圆运动;使“劲贯四梢”,运气是“气宜鼓荡”“气遍身躯”的“一气贯串”。说明太极拳核心是“恒动论”。  相似文献   

12.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探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棚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 、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相似文献   

13.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14.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和毛笔书法的运笔这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他们同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文章主要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分析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并互通联系,最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描述并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刘振忠 《武当》2012,(6):7-10
杨式小架太极拳,特别重视"∞"字形内缠丝圈的锻炼。通过学习掌握"∞"字形内缠丝圈的走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太极拳水平,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功是由杨少侯传与田兆麟,田兆麟再传授给其外甥崇寿永,由崇寿永老  相似文献   

17.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初论太极拳之“缓慢轻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太极拳独特的“缓慢轻柔”的运动方式,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传统武术相结合的产物;阐述了太极拳这种缓慢轻柔的运动方式的特征、具体的技术要领、规格要求及这种运动方式的意义和作用。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健身手段而非打斗技术,应将太极拳研究的重心移向健身方式和健身价值。太极拳运动不仅将成为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方法,而且将成为全人类共有的、重要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9.
李驻军 《精武》2009,(8):52-53
洪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经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几十年的研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它拳法之优,并融自己的研究、技击心得创编而成,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整个拳法以螺旋缠丝劲为基础,以“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为主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者开辟了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及区分缠丝劲的4种方法,结果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表现于内则是丹田贮存、遇用外放,4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于脚,主宰于腰、丹田,而形于手足的空间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