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言 《新闻世界》2008,(10):108-108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国家自认为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他们成了普世价值的唯一认定者。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面对西方列强,清政府中的开明人士反对顽固守旧派把一切西学都看成“奇技淫巧”,而认为应当注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通过设立各类西语教育学堂,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知识,促进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3.
庄屿瑞 《东南传播》2011,(8):163-166
真人秀节目源于西方,经过本土化改造着陆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观众,获得了较大影响力。由于文化工业、消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中西方呈现的不同特征,使这种根植于西方文化的节目类型在国内引发了“低俗化”的争议,产生了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不适应”。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真人秀节目低俗化批判的比较和梳理,从文化分析的新视角对于其产生背景、批判根源、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娜 《报刊之友》2013,(10):138-139
面对当下的中国受众,中国现代文化心理对广告语的影响毋庸置疑。而中国现代文化心理又受到西方文化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冲击,广告语也明显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西方特色的现象。本文就试图通过对具体广告语的案例进行仔细分析,从“自由”、“个性”、m}夹感”等元素入手深入探讨西方文化心理对广告语的影响,并从“儿时的回忆”、“自然的皈依”、“人生的安居”等方面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所作出的抵抗。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基础,并用其理论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输送“文化霸权”思想,造成了对其他国家自主权的挑战。借助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热潮,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发达的信息产业,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全球化已经悄然演变为西方主宰,它赋予了其浓厚的“西方性”特征。本文旨在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我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以建立自己的文化领导权,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情来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海同志:您来稿中指出,新中国前30年传统新闻理论已同现实之间出现了“错位”,“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依赖过时了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的新闻价值观念。”还认为“中国新闻史从1896年《时务报》创刊算起,只有100年历史,而西方新闻史却有300多年。如今“新闻界探寻目光转向西方”,因为“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是主流文化。地位上处于强势。这种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在西方思想框架中去思考问题,不得不以西方的价值标准去进行判断”,而新闻“在接受西方的价值理念和思考方法上显得没有更多的思想障碍。”只可惜这种“接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8.
金倩 《大观周刊》2011,(33):17-18
《京华烟云》是一部借助英语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巨著。在小说中,作者将中国京剧腔调中老北京式的“大碗茶”、“四合院”搬到了西方的各个角落,并为其融入了西方钢琴曲中的“咖啡厅”与“哥特式建筑”,以此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哲学甚至是人性。所以,在写作时,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做了翻译所必须的转换,而在将其重新译为汉语时对这些转换要做相应的还原。本文通过张振玉的汉译本并结合白靖宇的《文化与翻译》对《京华烟云》中“文化还原”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使文化产业和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迅速发展 ;网络媒体的兴起 ,促使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会产生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由此形成隔阂和冲突。中国在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 ,弘扬和保持中国的特色文化 ,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 ,摒弃和反对西方的腐朽、霸权文化 ,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准则 ,为实现“一个世界 ,多种文化”的互通互利、相得益彰的文化交往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泡沫文化”与编辑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价值法则的泛化 ,在社会文化的孕育和构建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即“泡沫文化”现象。所谓“泡沫文化”即虚假的、虚幻的文化繁荣现象。具体来讲它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 ,“‘泡沫文化’是现实生活中种种颠倒、虚幻影像的无反思的直接反映。”(刘奔 :《从“泡沫经济”到“泡沫文化”》 ,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 3期 )如现实中热衷于附和和赞誉西方发达的技术和“繁荣”的经济 ,忽视甚至有意淡漠对其“泡沫经济”对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影响的探讨和研究 ;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对所谓“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二、对外渗透律“新闻自由”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手里,不仅是对内标榜“民主政治”搞欺骗的手段,以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而且成了对外进行新闻垄断、新闻竞争和政治、文化渗透的阴险武器。在侵略战争时期,它是军队的帮凶,配合“热战”进行“心战”;在和平时期,“新闻自由”则成了对外渗透的王牌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内搞“和平演变”。西方新闻自由对外渗透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无孔不入的,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打着“自由交换思想和报道”、“国际新闻自由”等幌子,把“诽谤的炸弹”(列宁对西方新闻媒介报道的称呼)送入其他国家,搞文化渗透和思想破坏。这  相似文献   

12.
对外宣传片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中国对外宣传片经历了由“相对模糊”到“被动提供”再到“主动投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内容上,对外宣传片可借用西方“叙述模式”,增加客观性和故事性,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降低一些“语境”高度,以便西方理解。在发行上,可以增加境外播放频率,变“单一”传播渠道为“多样化”传播渠道,以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对外宣传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消费语境中,不同国家和地方文化的互相改写说明了什么问题?某个形象、故事在不同文化中旅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特别是以往多为中国改写和模仿西方,但是《花木兰》、《功夫熊猫》和《西游记》都是西方对中国的改写和想象,如何看待西方的“中国想象”?文章便以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和日本版电视剧《西游记》为考察对象,分析在跨文化语境中西方的“中国想象”,以及中国观众对于西方改写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场经济以利益的追逐为根本目标,只能带来少量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带来利润收获的文化传播自然也就无法显示出它的诱惑力,因此出现了传统的名著和价值观念少有顾及和关注的状况。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并直接体现在对中国大众文化传播的诱导上。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世界的西方化”大量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四散开来,其诱导核心是创造了一大批模仿西方大众文化生产创作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他们在生产…  相似文献   

15.
黄晓婷 《新闻世界》2014,(4):243-244
近年来“吸血鬼”类型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国影视爱好者的青睐。在文化全球化、跨国媒体和消费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影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趋势。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美剧,在传播西方神鬼文化的同时,也包含了对西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观赏。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大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专题的“讲演录”。杰姆逊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在“讲演录”中,向我们介绍了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各种观点和争鸣,并从中有所吸取和创造,希望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发展,使之能够圆满地解释当前资本主义的各种文化现象。杰姆逊在考察资本主义文化时,没有将文化分作不同的门类来  相似文献   

17.
《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赵林著,东方出版社,2006.11自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不再认为除了中华古国之外其余皆是一派有待开化的蛮夷之地,而是有一个与过去印象中的夷狄完全不同的西方矗立在我们面前;然而,我们看待这个西方文化的视角却仍然几乎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开来,平面地、静止地处理“中西”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当许多人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而惊呼“西方中心论”和“西  相似文献   

18.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9.
张钰函 《青年记者》2017,(24):77-78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①这种“东方主义”是带着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去理解东方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在观察和体验西方文化、目睹西方文明的弊端和日本人盲从西洋的态度后,开始思索如何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本文在分析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福祉思想中对“人”的理解,探讨《我的个人主义》中体现的社会福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