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沃尔夫的语言——思维观虽然深受萨皮尔的影响,但他对语言的认识更多最早来源于他对科学和宗教的反思,由此激发他对语言研究的兴趣。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思想有三:反自然逻辑的思维决定观,支持语言制约思维;反语言进化论,提出语言相对论;反印欧语言为中心,主张各民族语言文化平等。  相似文献   

2.
根据弱势"语言相对论"的分析,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习惯,通过介绍"纸杯"对人们思维的诱导情形,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纸杯"这个词对思维的误导过程,得出"纸杯"影响思维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沃尔夫的语言观既非目前学界所认为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也非"语言相对论原则",而是"语言相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沃尔夫语言观的集中体现。该原则的提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爱因斯坦的物理相对论;二是人类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三是沃尔夫的个人学术背景。语言相对性原则的观点主要有四:(1)自然(世界)由语言通过规约建构;(2)语言不同,对自然的切分和组织方式也不相同;(3)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世界观,但语言并无优劣之分;(4)语言影响思维,思维是不同语言的问题。语言相对性原则对于比较语言学、语言政策、外语研究与教学等都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回归文本,正本清源,还原沃尔夫思想之精髓,并纠正将其二分为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的曲解。  相似文献   

4.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括两个基本观点,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其中语言决定论,也就是语言决定思维,由于其过分强调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已经渐渐地淡出了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主要是由于其决定作用过于强势。语言相对论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跨文化交际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及语言与思维,与文化的关系,就离不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讨论。作者从该假说的语言相对论角度入手,把该假说放入跨文化交际当中,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为什么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不同的人,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希望从此角度给能给读者以启发,以便更好地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5.
语言相对论是研究语言、思维与文化关系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随着语言学一系列新兴学科的繁荣,语言相对论再度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作者借人类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等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多维度重新思考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6.
李志巧 《海外英语》2014,(12):238-239,289
有沃尔夫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被称作"语言相对论",探索了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假说包含了强式说和弱式说,即语言决定思维与语言影响思维,目前后者已经为语言学界广泛接受。"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于语言和思维的讨论对于外语教学有着重大启发,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角度解读和研究外语教学无疑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次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语言的差异是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密切,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语义的不同。文章从语义相对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同时基于语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对比了英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现象上的不同之处,最后指出文化语义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讨论了关于受到“硬”的心理机制方面的“认知限制”,以及“软”的社会认知方面自我中心倾向的影响。语言相对论启发人们重新观察那些熟视无睹的现象,更多地认识差异,更深地探索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唯一的思想交流工具。研究者发现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方面的显著特点对我们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源容 《现代语文》2007,(11):85-86
一、引言 1921年,美国人类学家Sapir在Whorf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第一,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不同的思维.第二,语言决定思维;思维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前者被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意指持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有着相应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语言差异构成思维差异.  相似文献   

10.
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是上个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决定思维即语言相对论(我们在这里指的是“弱式”假说)。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中的合理成分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那么不同的语言结构具有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第二语言教学就应该以目的语特点出发,以目的语的结构特点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It has long been realized that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e and that the impact of culture upon a given language is indispensible.One clai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influences the habitual thought of its speakers.Today,the claim is referred to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versions.The strong version,also known as linguistic determinism,states that language patterns determine speaker's thinking.The weak version,also known as linguistic relativity,implies that language do really influence thought but doesn't determine it completely.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ypothesis,illustrate some experiments used to test the theory and state some arguments against 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hypothesis.Although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doesn't offer the most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culture and thought,it is still influ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science.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世界图景的实质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以自身的感知体验为基础,以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语言为中介,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再现。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研究就是以语言、思维/认知、现实三者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哲学渊源、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英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该影响导致了句子结构、语篇结构及话语模式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受其哲学思想、生产方式和历史的影响,汉语呈现出一种重意义的意合法,而英语呈现出一种重形式的形合法.本文以几个实例证明此理论,并分析汉、英之不同思维模式对这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turns to two key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 theory: Saussure's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 and Ogden and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1923). While Saussure's linguistic model is dialectical and synthetic, with the two elements of the linguistic sign (signal and signification) being compared to the two sides of a sheet of paper, Ogden and Richards' is tripartite and analytic, with the three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language situation (word, thought and thing) being represented as the three points of a triangle. Moreover, while Saussure sees language as turning in upon itself, with the sign referring not to things in an extra‐linguistic reality but to other signs within the same linguistic structure, Ogden and Richards see language as referring beyond itself, to a reality outside language.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how the human mind is conceived: while Saussure sees thought as embedded in language, and while he invests the mind with the power to order and regulate the chaos inherent in language, Ogden and Richards, writing very much in the wake of the new psychology of stimulus–response behaviourism, separate thought from language, and divest the mind of any power to resist ‘the power of words’. Interestingly, though, Ogden and Richards show signs of an early cognitivism, which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ontemporary cognitive science is perhaps more indebted to the stimulus–response paradigm than it would care to admit.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并阐述了爱因斯坦在义相对论基础上创建广义相对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笔者首先探讨了思雏方式与文化的关系,对比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氛围中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正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思维方式。接着回顾了洪堡特和沃尔夫关于语言与思维方式的理论,说明语言与思维方式也密切相关。思维影响决定语言,特别是语言结构的面貌,语言反过来又凝化思维,对思维有巨大反作用。最后,具体分析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对其语言结构的影响,了解这些具体语言结构差异将会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现象。而人类认知的过程是思维,结果是文化。隐喻认知结构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妈祖石雕神像、妈祖服装、妈祖髻和妈祖蔗塔的隐喻象似分析,探讨文化、隐喻和隐喻象似性的关系,说明语言具有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18.
弱式认知语言观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持温和的立场 ,其观点是 ,某些思维形式是离不开语言的。笔者认为此观点是合理的 ,并分别从语言与思维的神经联系、语言思维、以及内部语言和内部言语三个方面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