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史书体例的优缺点,分析具体实例,指出"纪事体"新闻报道的特点:它需要题材本身的故事性,通常更关注事件过程而不是事情的结果--读者从报道中需要获得的信息和启发,通过详述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揭示出来,这是"纪事体"与"倒金字塔"体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意义、评论含而不露是其特色.  相似文献   

2.
编后     
从双月刊改为月刊,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简单,以至于编辑部上上下下好一阵子忙乎。不过,忙乎归忙乎,毕竟可以欣慰的事体还是不少,比如:程式、章法一类渐渐明晰,稿件刊发周期大为缩短,尤其是压阵脚的稿子竟可以一口气预排到七、  相似文献   

3.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15-121
《四库全书总目》将《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归入"诗文评"类,并溯源至《本事诗》,认为其广收"无事之诗"有乖体例。这样的观点被后代学者沿用并扩大范围用以批评所有"纪事"作品,颇有不妥。馆臣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编者的编纂意图以及作品与《本事诗》间根本差异。馆臣批评的形成与清代重史的时代思潮有关,同时重史的时代思潮也使清代出现的"纪事"作品史学色彩有所加重。"纪事"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自成一体,表现为:记一朝之诗与"事";诗有独立地位,非仅为系事而存在";事"广涉轶事、评论、考证、本事等个多方面。而《清诗纪事初编》在体例与主旨上与他作异趣,不宜算作"纪事体"作品。在性质上,"纪事体"是一种特殊的总集形式。  相似文献   

4.
唉!人生在世,糊里糊涂的过去,一项学问也不懂得,一样事体也不知道,岂不可耻吗?就是有钱的,天天躺在家里,陪着娇妻美妾,吃的珍香百味,好不快活。但是不通时事,若遇有兵荒扰乱的时候,那里可以避乱,那里可以谋生,那里是荒年多盗,那里是太平无事,这都要打听的(得)一些真实的消息,才好保得身家性命哩。若说  相似文献   

5.
1900年,中外反动势力在联合镇压义和团爱国运动以后,清政府为保持其封建买办统治,宣称要仿照“西法”,实行“新政”,而设立了会议政务处。 会议政务处最初叫督办政务处,于光绪廿七年三月初三日设立。光绪帝在设立政务处的上谕中说:“因变通政治,力图自强,通饬京内外各大臣各抒所见,剀切敷陈,以待甄择。近来陆续条奏已属不少,惟各疆臣使臣多未奏到。此举事体重大,条件繁多,奏牍纷烦,务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诊所     
“莫须有”不是不必要《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许有吧)。’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以“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例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八回:“娘家的人当不起休书里面写得义正词严,连自己的娘家,把这莫须有的事,都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7.
(一) 中国最早的“报纸”为“邸报”。邸报始于汉唐,是官办的,所载内容,“无非皇室动静,官吏升降,与寻常谕折而已。”其编排体例为书版式,“系日条事,不立首末”,也就是一条条排下来,不以事体重要与否为序,也没有标题。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创办各种报刊,编排方法较为先进,对我国报刊有一定影响。同时,中国的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创办了不少报刊鼓吹他们的主张。这个时期的报刊在编辑方法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新闻开始有了标  相似文献   

8.
清代笔帖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笔帖式,清代官名。满语称笔特赫式,音bithesi,意为文书或士人、博士。笔帖式源于清入关前之巴克什。巴克什也作榜式、榜什或把什,皆音转意同(榜式即巴克什之滚舌音),为后金时对谙习文学,熟悉事体者之称。但巴克什有两种。一种为赐号。“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福格《听雨丛谈》也云榜式“有如武臣之巴图鲁也”。可见,巴克什之于文臣犹如巴图鲁之于武臣一样为赐号。天聪三年设文馆后,文馆学土俱赐此号。清入关前,额尔德尼、达海、尼堪、索尼、希福,宁完我、范文程等名臣即曾先后得巴克什赐号(但额尔德尼得号在天命年)。另一种巴克什是对一般文臣称谓,“国初文臣皆呼巴克什”。天聪五年前,这两种巴克什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9.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一本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集,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语言文化等多个侧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阅读《三言》时感兴趣的还是新闻。笔者注意到,书中涉及到“新闻”的地方有近10处,且涉及新闻的这些篇章从内容和语言方面可以。看出多是明朝时期的作品。我们如果对此情况仔细品味一下,会有助于我们对明朝“新闻现状”的了解。 从《三言》中“新闻”一词的使用来看,这时“新闻”一词的涵义已远远告别它的最初意义:“最近听说的事实”(此义如唐·李咸用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和今天“新闻”一词涵义有些接近,特指人们急于想知道的在社会上快速传播的事实。它常与“报”、“传”之类的词连用,显示出它内容的可传性。如: 《蔡瑞虹忍辱报仇》:“扬州城里传遍了这出新闻,又是强盗,又是奸淫事情,有妇人在内,那一个不来观看。”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时若是刘公允了,却不省好些事体。止因执意不从,到后生出一段新闻(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事),传说至今。” 《陈多寿生死夫妻》:“街坊上听说陈家癞子做亲,把做新闻传说道:‘癞虾蟆也有吃天鹅肉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人类的阅读方式,是阅读介质的结果,是生产能力的折射,甲骨到纸张,莫不如此,书写到印刷,概莫能外.遥想当年,洛阳纸贵,凿壁借光,寄托着科举功名,囊萤照书,背负着锦绣前程.掩卷沉思,那是修身的历练,拥书入梦,那是远行的驿站.爱书痴书,那是华夏儿女内心的神圣,敬书畏书,那是中华民族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职业,叫“记者“,狂风暴雪里,向前,向前,采集寒风的讯息,体味雪花的温度,出现在行路艰辛的回乡游子面前,报告着最新的消息。有一种职业,叫“记者“,天塌地陷时,向前,向前,记录灾难降临的真实场景,守望生命消逝的苦痛悲伤,陪伴在历经劫难的废墟孤儿身边,传递着人间的温暖。  相似文献   

12.
字面的魅力     
半夏 《出版广角》2015,(7):36-36
说起来,音译是最简单直截的翻译办法,但凡遇到无法对应的,都不妨如此处置,并且天赋一种舶来的玄妙。尤其当外来的新思想新理念涌入时,音译总会流行。诚然,习惯表意的汉语对直截转写的音译,一向是撑拒的,所以许多当初落地时的音译,后来大都渐渐被意译的形式所替代,起码也要加上意译的成分,即便是那些原本没有的事象,譬如,德谟克拉西→民主,赛因斯→民主,德律风→电话,盘尼西林→青霉素,梵哑铃/怀娥铃→小提琴,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烟士披里纯→灵感。有趣的是,音译总是要受翻译者自身方音的影响,所以许多音译过来的词,用普通话念来,多有不合。譬如,恤(shirt),芝士(cheese),忌廉(cream),的士(taxi),引擎(engine),朱古力(chocolate),沙发(sofa),来复[枪](rifle)。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励志,是人们实现理想的心路历程,励志,是我们追求幸福的生命轨迹。励志是普世的,不同的身份,取向有差异,不同的人群,诉求呈多样。社会越发展,励志的层次就越高,文明越进步,励志的起点就越高。从功利到伦理,由利己到利人。励志是心中的太阳:逆境中,它砥励,必须坚强;苦难中,它告诫,不能倒  相似文献   

14.
王贞 《北京档案》2015,(9):48-51
抗日战争期间,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面对日寇铁蹄的肆意践踏,面对他们的疯狂掠夺和非人奴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奋起抵抗。八路军、游击队、民兵以及成千上万普通的老百姓深入敌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不仅将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更逐步使之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军民以保家卫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抗争精神,通过灵活多样的斗争方式,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出没于日军的周围,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给日本侵略者以猛烈的打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的霍光里社区,暖洋洋的阳光透过凌乱的树枝洒在墙上.这里靠近东三环,街道上,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为了生活,不懈打拼.不远处,转过弯,就在街道的对面,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说着昨天的天气和儿女;忽然几名放学的孩童的奔跑笑闹声传来,老人们蓦然惊醒猛地抬头,嘴角嗫嚅有词.每天盼着儿孙回家团圆,成了老人心头的情感牵挂,这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提起梅光迪,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提起胡适、吴宓、陈寅恪、汤用彤等,大家则非常熟悉,而事实上,这些人都是梅光迪的同学或朋友,他们处在同一个时代,都是有名的国学大师、学派代表人物. 1909年,梅光笛在胡绍庭的介绍下认识了胡适,当时他们都只有19岁,血气方刚,胸怀大志.两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常有书信往来,要么探讨一些复兴古学、孔教、文学革命的话题,要么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知不觉,他们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学术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文言与白话”.  相似文献   

17.
王益军 《出版参考》2015,(15):47-48
何谓古籍版本?简言之,就是同一部古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刊本.我国的古代图书,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变迁、兵燹水火,其脱讹散佚者颇为严重.其间,屡经历代传抄影写与刻印,形成了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异.诸如内容的增删修改,刻写的字体大小,版面的长短阔窄,印刷的精良粗陋,以及装订的精美简易等,均有所不同.版本不仅限于木版雕刻的书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写在竹简木牍和锦帛上的本子,以及后世的活字排版、照像石印、铅字排印等书本,均属于版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盘点2008     
岁月其徂,一年又逝。每至此,难免生出许多的怀想眷恋、白云亲舍之情。回首既往,天边的闪烁,在于一本本使人陷入沉思的著作,如同沙砾中的金粉隐约耀眼,这是书籍独有的智慧,是坐在电视或电脑旁很难产生的,因为这种智慧,才使出版人的价值无愧地体现,这便是所谓的独有。再者,一个个令业者经久回味的观点,是心间荡漾的激情,这些观点的效应,或许要在若干年后方可显现,或许待转为其他的措施时方可物化。然而,最是那些曾经闪烁的星辰,却在我们的眼前划然陨落了,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的人,之所以轸念他们,皆在于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做出了不普通的业绩,除去他们非凡的业务,他们的力量来自他们的人格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巢峰 《编辑学刊》2004,(2):21-22
目前,我国图书市场除了保留着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外,无序状态和恶性竞争还十分严重,如盗版,剽窃,胡编滥造,弄虚作假,买卖书号,高定价、低折扣等等.由此可见,在加大图书市场化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整顿图书市场的力度,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赵仲伟 《传媒》2005,(3):63-63
今天,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假说早已实现,数字技术大行其道,互联网变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犹如古典时代的街头巷尾,网络成为人们崭新的聚集空间,大家于其间相遇、相识,交换彼此的信息,拿走各自的所需.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话"俨然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手段,更是后现代话语解构的重要体现,抑或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存方式,处世之道.这种话语方式,不论在之前王家卫的电影、金庸的小说、张艺谋的作品,再到今天的网络博客、<水煮三国>,已经渗透到我们周边媒介环境的方方面面,谈到例证,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