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文章的汇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52篇。今传《庄子》有33篇,为晋代郭象的选本,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学者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但全书的思想观点基本一致.所以也可以说《庄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2.
《渔父》是否为庄子所作,此问题历来争议较大,笔者也就学习《庄子》所得,谈一点看法。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晋人郭象的《庄子注》说起。因为他在注解《庄子》时,把它分为内、外、杂三类,而按当时人们编书的惯例,是把不是或不一定是原作者的文章编入外、杂篇。这样一来,后世研究《庄子》者,多依郭注为准,故认为外、杂篇非庄子所作。《庄子》一书最早由西汉成帝时刘向辑成。共五十二篇。到魏晋之时,由于社会政治原因,老庄之学盛行,注《庄子》者不下数十家,但对《庄子》内、外篇的划分争论不一。王僧虔在其《戒子书》中批评其子说“……六十四封,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首:而终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全齐文》卷八)。由此可知,南北朝时,关于《庄子》内外篇的划分就已有争议,究其主要原因,正如陆德明《经  相似文献   

3.
《庄子》外杂篇历来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作,本文对支持其为伪书论点的论据逐一进行驳斥。主要基于,(1)庄子思想完全不同于儒家,故出现抑毁孔子的内容不能作为外杂篇伪出的证据;(2)《庄子》一书内外杂三分系后人所为,不能以内篇为标准判外杂篇为伪;(3)书中有庄子身后的名、物等的说法,缺乏事实考证和支持。《庄子》诸篇从外杂篇发展至内篇,符合成书的逻辑过程,也符合庄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只有还《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出的真实面目,才能实现它所应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一书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四个方面对《庄子》内、外、杂篇做一个横向的联系和比较,深入考辨《庄子》一书内、外、杂篇之间的不同与联系以及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5.
谈庄子学派,只能依据《庄子》一书.它是庄周及其后学的集体创作.司马迁在庄周木传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我们基本同意传统的看法.内篇应为庄周观点的代表作.因此,庄周的思想是全书的主体思想,内篇及与之观点一致的外杂篇、章,都应属庄子学派的正统思想.至于整个庄子学派的思想,我以为当以《天下》篇的观点为界限.《天下》篇的作者,以往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是庄周给《庄子》所写的后序.但近人从《天下》篇中找出许多与内篇不合的地方,或者根据篇中提及公孙龙之事,断定非庄周所作,更有提出是荀况或刘安作的.我们把《天下》篇与《庄子》全书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确实与内篇有出入,但并没有违背内篇的基本思想,作者是站在庄子学派的立场,以庄子学派的观点对全书所进行的总结,并力图调和、统一内篇与外、杂篇的一些矛盾,概括了庄子学派的继承与特点,阐明庄子学术在整个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崇高地位.这应该作为庄子学派与非庄子学派划分的标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的,都应该看作是庄子学派的.过多地把《庄子》书中的外杂篇摒除在庄子学派之外是不恰当的.既然《庄子》是一个学派的总集,那么写作的时间就有失后.写作的水平就有高低,作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但对外篇、杂篇的归属则争论不一。文章从版本问题,历史记载,结合郭店楚简予以分析,浅探外杂篇归属。  相似文献   

8.
《庄子》作为中国原始道家代表著作之一,其内容极为庞杂。《庄子》内七篇为庄周本人所作,其自然观是要追寻合乎自然本真的人性,重建人之存在价值。《庄子》外、杂篇皆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段渐次成书。其自然观是对庄周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三个派别,其自然观分别是:述庄派的自然化生论;无君派的率性自然论;黄老派的顺应自然论。  相似文献   

9.
《庄子》作为中国原始道家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极为庞杂。《庄子》内七篇为庄周本人所作,其自然观是要追寻合乎自然本真的人性,重建人之存在价值。《庄子》外、杂篇皆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段渐次成书。其自然观是对庄周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三个派别,其自然观分别是:述庄派的自然化生论;无君派的率性自然论;黄老派的顺应自然论。  相似文献   

10.
《庄子》分内、外、杂三篇,学术界相对统一的观点是内篇系庄子所作,当然也就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精髓。《逍遥游》系《庄子》内篇的开山之作,在《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无疑具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准确把握《逍遥游》中词语的意义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举足轻重,在《逍遥游》中,"逍遥""三飡""晦朔"是多解并存的三个词语,历来颇受关注。从词语考释与题旨定位两个纬度进行阐发,"逍遥"当解为"无待";"三湌"当解为"吃少量的饭";"晦朔"当解为"一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杂篇进行分析,将杂篇十篇分成四类。其中只有《庚桑楚》篇表现老子的政治思想;《寓言》篇阐述庄子的文章特色;《徐无鬼》、《则阳》、《外物》、《列御寇》四篇系杂凑成篇,内容庞杂,其中只有批判仁义、反对战争等内容与道家思想一致,大多与道家无涉;《让王》、《盗跖》、《说剑》、《渔父》更与道家毫不相干,其中夹有一些内容貌似道家概念,实质上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5.
《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游》和《人间世》两篇在风格和气象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对《人间世》文本的分析,探究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庄子在他的哲思中回避了现实和政治的维度,而将其仅作为技术性思考的对象。这使得庄子在面对沉重现实的时候,表现出了某种两极化的态度,一方面“任性逍遥”,另一方面又“戒之慎之”。文章通过彰显这种两极状态,来进一步认识庄子哲学的某些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中很多地方历来称为难解,如《齐物论》中"莫若以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思想意蕴,目前学界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正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在于没有把握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身体思维。这是一种比通常认识论思维更为源始的,具有自身明证性和确定性以及具体情境性等特征的,与认识论思维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体察、辨析,便可对上述难解的庄子思想,进行较为合理、明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佛教禅宗在中土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汉地学禅者通过庄子书的中介理解相对陌生的佛教哲学概念,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与禅定之法极其相似,更可相互参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及审美取向方面,庄子与禅宗又特重自然,使二者进一步融合交涉。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游离于释道之间,表现出亦禅亦庄的精神风采,形成一种空灵自在优游从容的庄禅精神。  相似文献   

19.
身为道家代表的庄子,其思想含有佛性特质。庄子气化思想与佛教"四大元素"论在关于宇宙起源的思考中都坚持唯物论,破除神创论;关于人生痛苦,两者看法较为一致;在解脱途径方面,其"无用之用"与佛教之"四谛"意旨相近;至于获取自由之道,两者都倡导"无、空、超凡脱俗、快乐"等方略。故此可曰,庄子思想与大乘佛教颇具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庄子运用"重言"的言说手段借他人之口传达己意,其语言具备汪洋恣肆、音韵和谐、深邃隽永等鲜明的诗性色彩.本文从想象、音韵、意境三个方面对《庄子》"重言"中语言的诗质特色进行了详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