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代时的书肆,北宋时的书林、书堂,南宋时的书棚以及明清时的书铺,皆泛称书坊.古代的书坊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颇有异者,书坊本身刻印图书,而现在的书店则不承担图书出版的职能.五代时期的洛阳,已有零星的书坊开始刻书.历经宋元明,而达于清,河南坊刻的数量与所刻图书见于著录者远远超过了前代,走向-个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清代宁波书坊发展迅速,从事刻书的书坊多达20余家,刻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主要侧重于实用。从儒家经典到医学文献,从劝善经卷到便蒙读物,宁波书坊刻书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对书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晚明南京周姓书坊较多,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列金陵周姓书坊14家,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列13家,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共收录南京书坊23家。各家所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许振东等著《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书成员与书坊考述》对个别讹误做了辨析,但囿于资料限制,一些讹误并没有得到解决,各书坊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本文梳理书  相似文献   

4.
一、书坊 古代社会的图书出版形式主要存在官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类.官府刻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儒家经典著作或佛道经典.私人刻书主要是家谱、先人著作、私人著作以及私塾使用的初级读物.  相似文献   

5.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6.
清代广东书坊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文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富文斋为例,论述其刻书特点以及书坊的经营情况,以此展示清代广东书坊的生产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7.
广东私人刻书,在明一代已有较大的发展①,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广东的出版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②。知名的刻书家、刻书坊、刻书铺遍及粤东各地,甚至一些县邑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私刻。这些私人刻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一是在于扬名或自娱、赠友或教育后代。他们的刻书活动,使我国名世珍籍化身千百,广为流  相似文献   

8.
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典铺等。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书坊的文字记载。《后汉书·王充传》:“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书坊逐渐成为当时传播文化的主要力量,书坊刻书达到极盛。李诩《戒庵漫笔·卷八云》:  相似文献   

9.
爱日轩乃清代杭州书坊中最为引人注目者。本文通过调查爱日轩所刊刻之书籍,考察爱日轩的著名写刻工和主人,详细论述前人对爱日轩刻书之评价,并探讨爱日轩与一般书坊之差异。同时,就爱日轩所刻之书籍,对《中国古籍总目》之疏漏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0.
夏宝君 《编辑之友》2011,(6):108-110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书籍的商品化,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宋代刻书及书坊的数量大增,图书市场的繁荣使得书业广告随之发达,许多书坊纷纷在书中作自我宣传。至北宋中期以后印本书逐渐取代写本书,书业广告也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我国刻书事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很早就形成了浙江、成都、福建三大刻书中心。出版业又分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在南宋都城临安,陈氏书籍铺则是当时坊刻和浙刻的代表。书坊主人陈起不仅是一个书商,也是江湖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南宋时期优秀的编辑家,在促进唐诗和《江湖诗集》传播当中,显示了自己作为编辑的强大"编辑力"。文章通过梳理陈起生平及其同江湖诗派的交游,依据流传下来的唱和诗句,试总结陈起作为编辑家的"编辑力"。  相似文献   

12.
正晚明时期,南京因为其留都地位,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读书人也比较多,文化市场异常活跃,因此成为晚明全国最重要的图书生产和消费中心。三山街、太学前和夫子庙附近聚集了大量书坊1。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南京书坊有150余家2,大都集中在晚明时期。郑大经奎璧堂就是南京一家重要的书坊。因郑大经曾用两个堂号为名刻书,加之经常姓名、字号混用,故长期以来,学术界将一人误作两人。本文结合其刻书情况就此做以考辨,并简要谈谈其广告  相似文献   

13.
聊城坊刻在清代中后期走向繁荣,并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书坊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刻书质量更高、辐射更强,而其兴盛原因则主要有经济发展、漕运便利、文化发达等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南行记闻     
浙、蜀、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就数量和规模而言,三地以闽为最,而闽又首推建阳。朱熹在《建阳县学藏书记》中说:“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熊禾在《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中也说:“书籍高丽日本通。”建阳的余氏、刘氏、蔡氏、陈氏、熊氏、虞氏等诸姓,世代刻书,有的经历几朝数百年而不衰,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  相似文献   

15.
杨军  杨华林 《出版科学》2016,24(5):111-115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书坊蓬勃兴盛,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书坊众多、刻书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二是书坊出现的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江南地区替代福建建阳成为坊刻重心。民间书坊兴盛折射出士商关系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加快了明代图书出版从初期单纯赞辅政治的单一教化功能向中后期注重民众实用、休闲娱乐功能多元化的转变,为传播明代通俗文化、启蒙思想提供了平台。民间书坊及其出版活动成为影响明代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6.
马晓琼 《编辑之友》2011,(3):101-103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  相似文献   

17.
在明万历中后期,我国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刻书事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木刻插图业也遇到了发展的良机,出现了"无书不图"的盛况。徽派插图随之崛起,并成为一时之风尚,从而引发了徽本戏曲小说传播的热潮。本文将集中探讨徽派插图与徽州戏曲小说文本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书坊主所采用的各种宣传、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18.
清代聊城书坊刻书业发达,服务于书坊的木版刻工是聊城刻书产业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刻工的来源及构成、刻工技艺水平、刻工生产方式、刻工工价、刻工所受的经济剥削等方面,对聊城刻工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从侧面反映出清代聊城书坊刻书业的概况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明清图书盗版之风盛行,在此环境下民间书坊或绞尽脑汁反盗版以维权,或想方设法盗版以牟利,徽州书坊在此两方面均为典型。徽州书坊反盗版常见方式:附刻刻主堂号、印记,发表反盗版声明,重新编辑刊印,向官府寻求保护。徽州书坊盗版常见手段:剜改原版中的堂号印记,删改增益原版内容,冒充宋元旧刻,盗用名版中的部分,伪造伪钤名家藏书印鉴,冒充名家手订。  相似文献   

20.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书坊刻书与官刻、私刻相比,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影响深远,而且还具有许多特点,很值得总结借鉴。然而,以往对于坊刻本的评价贬抑过低,往往称之为“最下”。我们不否认某些坊刻本所存在的一些诟病,但是如果把坊刻本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看问题,客观地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书坊刻书家在推进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传播和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满足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的。一、经营方面的特点 1.编、刻、印、卖合一,经营自主灵活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籍铺等。其前身是在街头闹市以图书作为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