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戏有戏“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些诗词曲文的“眼睛”,是指一句之中或一篇之内表现意蕴、揭示本质的特别精采的字,句、段而言.它是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是作家反复体验生活、推敲文字的结晶.古人有的把它称作“题窍”(唐彪),有的把它叫作“眼目”(司马迁),我们不妨用刘熙载的说法,就称之为“文眼”.  相似文献   

2.
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声绘色,脍炙人口.我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就能背诵它,但读完了大学中文系之后,却仍然对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有两处不解之疑.一是诗人“愁”的含意是什么,或者说“愁”从何来.许多诗家、研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诸如——  相似文献   

3.
《诗·豳·七月》有句“穹室熏鼠,塞向谨户”,《诗·卫风·氓》有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对于句中的“穹窒”、“贰”、“兰家”,本文提出自己的解说,并论证之。  相似文献   

4.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是中唐诗人李贺《赠陈商》一诗中的两句,接下去是“旁苦无寸寻,一上戛牛斗”。意思是说,太华拔地而起,上冲牛斗,高峻而又秀丽,攀登非常不易。李贺以高峻秀丽的太华,比况陈商人品的高尚,并且说:“李生师太华”。足见李贺眼中的太华,就是他所景仰赞叹的最高境界。这不止是一个道德标准,也是一个艺术标准。我们且不谈陈商这个人到底怎样,单从李贺的诗风来看,如果可以用一两句诗来概括,那么,这两句诗,正好是他诗的风格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5.
这个“角度”可不是“瞎子摸象”各有自己心目中的“象”的那个角度。每个角度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著名的关于庐山的诗 ,前两句讲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庐山的观赏 ,都是对庐山美的欣赏 ;后两句则是慨叹 ,因限于角度而很难同时全面饱览庐山的美 ,还包含了“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的隐喻。仅就前两句来说 ,不管你横看是岭也好 ,他人侧看成峰也罢 ,他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庐山。同一个庐山 ,不同的人出于不同实践需要 ,他们各自观察和研究的角度会各不相同。例如 ,…  相似文献   

6.
严羽诗话体系主要构成之一为“兴趣”说,“兴趣”说阐述了诗的艺术本质及其基本特征,解释了什么是诗,以及优秀诗歌应具备何种审美特征的问题。另外严羽提出“气象”,指诗歌神情气概风貌的集中体现。《诗辩》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这里把“气象”与“兴趣”并列,同为诗法之一,“气象”与“兴趣”是两个有所区别而又相互有所联系的艺术范畴。  相似文献   

7.
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虽然只有十七行,不足200字,但若能静下心来诵读,品味,定会深受其结构之妙、意韵之美、情感之真的独特感染。结构之妙。第1—2句可谓本诗之“启”,作者起笔点题“热爱秋天的风光”,并用“古老”一词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炽热而深沉。这种直抒胸臆的开篇手法,给人强烈的震撼力。第3—14句可谓诗之“承”。紧接“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格律的角度分析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的五言诗。通过分析、归纳,指出在东汉时期形成五言诗体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律的探索。东汉诗人已基本掌握了通过平仄交互应用来配制律句的规则,因而,五言诗以第二字和第四字异声为特点的律句产生了,接着由律句组合成的律联也跟着出现了。至于律联如何组合成格律诗段的规则虽还不明确,但实际上组合规则只有“异声相对”和“同声相粘”两种,所以,在汉诗中,用律联组合起来的“对式诗段”和“粘式诗段”就跟着出现了。汉诗中,格律化最突出的作品是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饶》,这两首诗不但格律化及于全诗,而且对格律的应用已十分纯熟,应该说它们已预示出了古代格律诗即将产生和形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说自己的话     
冒继承 《阅读》2009,(4):22-23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他对诗学也很有研究。一天,有个人拿了自己的诗作,向黄宗羲请教。黄宗羲翻开诗稿,刚看了几句,就说:“这是杜诗。”再往下看,又连声说道:“杜诗!杜诗!”来人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要知道,杜甫可是诗圣呀,自己的诗被当作是杜甫写的,不就说明自己和杜甫水平相当了吗?可是黄宗羲接着说:“诗的确像杜甫的诗,可是你自己的诗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0.
读《柳河东集》,见下册第七二六页收《江雪》一首,同时于夹注中收入同样以江和雪为题材的诗二句,颇有意思。柳宗元的《江雪》共四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充满着雅淡而高远的画意,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对这首诗,苏轼曾作过评论,推崇备至,认为“殆天所赋,不有及也”。  相似文献   

11.
本例释所收的词共两类:其一、古书上说“孔子去鲁”,现代人说“他去山东”.两句话中的“去”字形相同,意义各异.前者指离开某地,后者指前往某地,古和今的意义正好相反.这是单音词,为数较多.双音节的也有,曹操诗《龟虽寿》中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句,其中的”烈士”一词指在事业上有抱负的活人,却不是指为国家民族而牺.牲了的人.这一类词,由于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或仅作为词素出现者不收),我们眼熟,最容易弄错.值得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2.
肖复兴 《阅读》2023,(Z7):53-54
<正>一“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这是放翁的一联诗。很多年前读到它,很喜欢,一下子记住,至今未忘。“偶思小饮报花开”,是想象中的境界,正要举杯小酌,花就开了,哪儿这么巧?这不过是文学笔法,诗意渲染而已。但是,正想能有个人一起聊聊天的时候,这个人如期而至,这种情况尽管不常有,总还是会出现。过去有句老话叫做“说曹操,曹操到”,也有这层意思,只是没有这句诗雅致。而且,说曹操,可能只是一时说起,并没有想和曹操有交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合句译法是把原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复合句或二者的结合在译文中用一个单句进行表达的一种翻译方法。合句译法中有“单句 单句”、“单句 复句”、“复句 复句”等类型。合句译法是句法翻译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的缘由 开展小学“微作文”训练是基于三方面的思考: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习作训练需要降低难度 提起作文,师生均有“谈文色变”之感,教师怕“教”,指导时无从下手,教师怕“改”,往往是一拖再拖。学生怕“写”,常常是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真正应了那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到最后一刻,是不...  相似文献   

15.
小书虫抱着一大摞语文书匆匆跑进吴老师的办公室,和正要出门的老师差点撞个满怀。“慢一点,”吴老师扶着他的双肩,“什么事这么急呀?”小书虫憨憨地笑了起来,“老师,三到六年级每册语文书上都有现代诗,我和同学们都反复读过了,可是仍感觉对这些诗理解得不透彻,所以特地来请教您了。”“诗歌和记叙文是有些不同,诗人想象丰富,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节奏跳跃,感情浓郁,还较多地运用修辞手法,这些都会引起理解困难。”吴老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能读懂这些诗呢?”小书虫眨巴着眼睛问。“读诗就要用诗的心灵。”吴老师用一句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16.
“穷”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个常用词,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词义也有变化。“穷”在古代常常和“达”形成一对反义词。如: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2.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述例句(皆出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中,第1例的“穷”和“达”构成了一对反义词,第2上例中,只有“穷”没有“达”,但从文章的意思看,他们都是“达”的反义词,都指“不得志”、“没有出路”、“处境困难”等。由于对“穷”的古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有些译注古书的著作对“穷”字的解释欠妥,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就把这二句中的“穷”解释为“穷苦”。其译文  相似文献   

17.
认为鲁迅<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本指"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道出了鲁迅对家庭温暖的甜蜜感受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透出了鲜为人知的鲁迅的慈父温情和丈夫情怀.  相似文献   

18.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19.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20.
潘春华 《阅读》2023,(72):48-49
<正>唐代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有佳作《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内怀冰清,外涵玉润”自古是君子所应有的冰壶之德。诗清润至此,品高洁如斯,古城镇江长江之畔的芙蓉楼也因此誉满天下。芙蓉楼,一名千秋楼,旧志中称为“蒜山阁”,原坐落于镇江千秋桥畔月华山上,为东晋初刺史王恭所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