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文章研究融合出版背景下著作权侵权与保护问题。融合出版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使得著作权侵权行为呈现新的特征:侵权行为更隐蔽,侵权作品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侵权成本大幅降低甚至趋于零成本。出版单位须与时俱进,从整体战略需求出发,准确判断侵权行为,及时发现侵权线索,激励用户参与,挤压侵权作品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在图书出版活动中,瑕疵作品出版侵权引起的著作权纠纷往往是一件让出版社须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所谓瑕疵作品出版侵权是指出版者出版的经过授权的作品中有对他人作品侵害的内容,从而侵犯了他人著作权的行为.瑕疵作品出版侵权的行为主体较为复杂,所产生的侵权纠纷在过错责任的区分上较难界定.而过错的认定又涉及赔偿问题,处理不当,往往会在保护被侵权人利益的同时,使授权方逃避应负的法律责任,让作品出版人受到不应有的损失.本文主要针对经授权引起的瑕疵作品出版侵权中的过错及责任区分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求更合理公正地保护著作权人及出版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余筱瑶 《出版科学》2016,24(3):80-83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版无形中给互联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规范、治理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备受关注。剖析目前主要出版侵权类型,辨清典型出版侵权责任,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限,并对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从法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层面进行规制,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与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4.
华鹰  谭玲 《编辑之友》2015,(12):84-87
在数字出版时代,由于海量作品、海量作者的存在,海量授权问题已制约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原有的著作权授权方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出版时代的需求,需探索建立更合理的著作权授权机制,以解决数字出版中作品使用者与版权人沟通不畅的鸿沟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效防止数字出版商、网络商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存在的版权侵权.  相似文献   

5.
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可能面临侵犯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两项著作权的风险.因此,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方在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应当明确约定的合同,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数字化授权,在数据库数字化过程中注意保护期刊的版权信息和单篇作品的完整性,同时采取有力的技术防范措施等保护作者和期刊社进而保护数据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利用,图书馆联盟业务重点朝着联合开发数据库、数字资源远程传递、资源共享方向发展,著作权侵权的问题突显.图书馆联盟合理使用著作权作品,则享受作品复制、网络传播等侵权责任的豁免权;对于脱离合理使用"轨道"的行为,且未与作者达成许可协议的,联盟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科技期刊网络化建设和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期刊网络化中作品复制行为未得到规范.著作者的作品被重复发表;许多网站存在未经作者同意进行转载的现象;随意引用他人成果不列出参考文献,作品的引用不规范等.为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1)通过宣传和培训.加强作者、编者、读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编辑部与每位作者签订"论文著作权转让合同",以书面形式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3)采用访问控制技术、终端识别技术、加载数字水印等技术保护措施,防范网络侵权;(4)参考或引用他人成果应标注参考文献,作品的引用应规范,合理合法使用网络期刊资源.  相似文献   

8.
防范和化解侵权责任风险是图书馆制作与传播有声书必须高度重视的法律问题之一。立法不健全对图书馆开展有声书版权管理构成了制约,而有声书的版权链条较长、涉及的权利主体众多、授权环节冗杂和用户易于侵权等问题,同样给图书馆规避侵权责任风险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立法现状的介绍和典型有声书版权案件的诉由与审判要点的分析,有利于图书馆明晰引发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原因,正确理解归责原则和法律法规的适用条件,从而助力图书馆针对履行法律义务、完善授权模式、约束用户行为等关键问题采取更有效的侵权风险规避策略,不断提高图书馆科学治理版权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邓佳荷 《今传媒》2022,30(1):30-32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有声书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新兴板块。但近年来,有声书的版权纠纷问题屡见不鲜,阻碍着行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基于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正案,结合具体侵权案例,发现修正案采用完善作品概念、提高违法赔偿金额等方式有效保障创作者的权益。同时,通过厘清有声书行业存在的主要侵权类型与现实困境,建议平台设置侵权举报机制并对版权进行集中管理,为平台及其从业者提供经验,为行业更好发展给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佳 《编辑之友》2018,(3):86-89
编辑权并非法定专有权利,但编辑权的行使与著作权存在着交叉关系.在著作权语境下,编辑修改权、专有出版权与版式设计权三种邻接权同属于编辑权.另外,编辑可根据作者的授权获得著作权,或依编辑权行使过程中形成的独创性表达享有著作权.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与读者的身份不再固定,而是可互相转化,提供存储功能的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开始承担编辑角色.当网络用户上传的内容涉及著作权侵权时,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使编辑权的行为无疑会影响“避风港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5.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著作权法规定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多种权利,有些权利,如文字作品的图书出版权(作品复制、发行权中的一种)和戏剧作品的表演权,作者授权他人行使比较方便;有些权利,如音乐作品的表演权、机械复制权(即制成录音制品出版发行)和播放权,由于使用者众多而分散,作者很难逐个授权,使用者要获得每个作者的授权也很困难,中间需要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2.
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因没有合适的著作权授权模式而遭到质疑甚至侵权起诉。本文从网络环境中最核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入手,结合《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相关规定,提出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附义务默示"许可授权模式,通过与相关制度的比较,从实际需求与理论及立法分析,借鉴实践做法,以著作权平衡利益、促进文化传播的宗旨为考量,论证该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结构——目录入手展开分析,认为教材作为一种教育性质极强的特殊的作品,其结构、编排体例享有独立的著作权,其目录也是一种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步教辅是教材衍生的演绎作品。原创教材出版社是教材演绎权的专有者,其他出版单位未经原创教材出版社授权出版同步教辅是对教材编排体系结构的剽窃,是侵权作品,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4.
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并不自然等同于授权期刊社可以将其作品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者同意期刊社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其作品并获得报酬,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同意期刊所加入的期刊数据库平台将作品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公众并获得报酬。作者享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期刊社用“版权声明”等来替代与作者签订书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建议期刊社和作者签订书面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15.
出版者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是其合法来源抗辩成立与否的核心标准。在著作权侵权纠纷司法审判实践中,囿于法院对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以及对“合法授权”的理解未结合出版者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导致出版者需承担的注意义务过重,出版者以出版、发行行为具有合法授权为由主张免除赔偿责任的抗辩难以获得支持。为了从源头上打击著作权侵权行为,保障出版者等作品传播主体的正常经营活动,有必要适当减轻出版者的合理注意义务,仅要求其对出版行为的授权、稿件来源和署名、所编辑出版物的内容等事项在其能力范围内承担有限注意义务,因授权者过错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直接由出版合同的相对人承担,以此规范作品创作活动,整治出版授权秩序。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与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洁凤 《图书馆论坛》2006,26(4):118-121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可避免涉及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涉及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复制权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文章论述通过成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传统版权交易、实行“法定许可使用”、扩大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使用者发布要约、授权要约等六种方式取得作者授权而避免侵权。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资源的聚合技术与服务已经成为国内研究前沿的热点。新技术的产生有可能会改变既有法律框架下的权益平衡,因而使相关权利主体在权责界定上产生争议,因此,本文结合案例、法律以及相关讨论,在聚合行为解构的基础上,探讨聚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是否存在侵权风险,讨论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1)超链接是否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2)摘要、图片是否构成复制权侵权;(3)聚合结果是否构成改编权、演绎权侵权;(4)内容聚合是否涉及不正当竞争四个方面。最后,讨论了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可以采取法律授权途径、合同授权途径和系统管理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著作权的侵权风险规避,并就完善与聚合系统相关的著作权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相邻近的权利。邻接权是在传播作品中产生的权利。作品创作出来后,需要在公众中传播,传播者在传播作品中也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理所当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邻接权与著作权密切相关,但又是独立于著作权之外的一种权利。在国际上,邻接权的保护主要见于《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即罗马公约)、《保护录音制品录制者防止被擅自复制公约》(即录音制品公约)和《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载有节目的信号公约》(即卫星公约)。在我国,邻接权主要包含出版者的权利、表演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数字化期刊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锐锋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1,23(3):201-203
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数字化期刊侵权的主要表现及侵权隐患,指出完善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法使用机制是保护数字化期刊版权的当务之急。提出加强立法和技术研究,建立著作权专人负责制或聘请法律顾问,建立著作权集体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等群防群治对策,呼吁人们一切从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出发,妥善解决好数字化期刊"海量作品授权难"问题。强调新媒体和新模式条件下版权保护最佳方法是"一对一授权"。  相似文献   

20.
网络链接与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现代传播》2007,2(1):120-122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2001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赋予了著作权人、表演者以及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以下简称为权利人)以信息网络传播权。设链者为用户设置指向第三方侵权文件的链接行为是否构成对权利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应当分别而论:善意设链者的网络链接行为不构成侵权,恶意设链者的网络链接行为则构成侵权,其在性质上属于共同侵权中的帮助侵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