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敏  陶永进 《教师》2012,(36):120-121
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和行为方面,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评价低、自我认同感低、任职要求高和职称评定压力大,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的支持、学校的重视和个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统计的方法,探索幼儿园女教师学历、月收入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幼儿园女教师的学历、月收入对她们的职业倦怠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并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并有较强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了影响。本文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原理,提出从内外两方面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教师个体情感需求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师的个体需要、身心健康、社会支持、自我价值追求以及职业倦怠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从教师的自我价值生成、学校组织支持、社会认可度提高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社会认同不高、自我价值不能实现以及幼儿教师个人心理承受状况差异是造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要消除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可依靠幼儿教师提高自我干预自我调节能力、幼儿园科学管理以及社会正确评价幼儿教师这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有客观归因、社会诉求与泛化表述三种倾向,要从职业倦怠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职业倦怠和职业道德、学生发展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倡教学创新、教学激情和自我反思三种途径对职业倦怠进行有效消解.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尤其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针对这一现象,有关部门应加大督导力度,完善评价机制,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心理健康教师应学会自我调适,加强与同行交流和丰富个人生活,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37):14-15
中职学校教师因社会认同度低、自我价值认知欠缺等原因,是一个发生职业倦怠比例较高的群体。本文综述了历年对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指出个人因素是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再从心理学视角提出"自省"对中职学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三大作用: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对倦怠心理及时自我调控;有助于对教师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正确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要建立良性的支持系统,学校要改进组织管理,教师个人也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编辑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对编辑的生理、心理、行为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期望与客观定位之间的矛盾,投入与报酬不相符引起的不公平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管理方式不当以及个人价值难以体现等等.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报工作,尽可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改善不当的管理方式.编辑也应朝着"学者化"方向努力,并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以消除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从以前的研究可知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可以体现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不同的维度上。为了提升高校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以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后,可以从高校教师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着手,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克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我国在这方面却刚刚起步,尤其是编辑职业倦怠问题更是很少有人涉及。研究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寻求减轻编辑职业倦怠的新途径,对于期刊发展及编辑的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161名高校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探究高校初任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是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二是职业倦怠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以降低教师离职倾向,促进高校初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基于国外学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英文文献,梳理了学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且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预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还显示,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高负荷工作量显著相关,高效的辅导技能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还可以减少辅导员去人格化。此外,研究发现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辅导员具有更积极的职业态度,对较少学生提供服务的辅导员倾向于较低的倦怠感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为辅导员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减少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是助人行业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文章主要从生理、心理、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分析高校辅导员自我倦怠的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工作、个人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有效帮助辅导员干预并消除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随着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应激成为引起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应激”源于物理学术语,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参考馆员职业倦怠现象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参考馆员情商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从三个方面提高个人情商:参考馆员通过客观地认识自己,驾驭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激励的能力;提高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除了参考馆员个人的努力外,参考馆员克服职业倦怠还有赖于图书馆和社会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倦怠具有枯竭性、失衡性、低效性、扩张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产生受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要通过加强团队建设、科学管理、职业培训、自我调适等途径,努力消除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许多人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最近两年,我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理论资料和书籍,对当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本文将从"了解职业倦怠"、"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和"积极应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等三方面,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内容入手,总结了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梳理了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分析了今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趋势,以期为了解并缓解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