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耳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语文课就如画竹,要"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诗文诵读心灵氧吧口语交际课标阅读【注释】①题画竹:在自己画的一幅画竹图上所题的诗。②这句是说,自己画竹“减枝减叶”,以少胜多,不仅突出竹子瘦劲孤高的神韵,而且寄托了画家的情怀。③这是总结性的诗句。由“熟”到“生”,由“极工”到“写意”,这就是郑燮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康熙至乾隆间,古老的扬州聚集了一批有胆有识,主张创造革新,反对仿古守旧的画家,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金农、罗聘、郑板桥、李鳝、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人,人称“扬州八怪”.“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卒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一生喜画竹、兰、石、菊,尤爱为竹、兰传神写影;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将诗、书、画、印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更加完善更加多姿多彩的综合艺术,把中国文人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写的竹,撇的兰,不仅为当时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还为当今国内外友好人士视为珍宝.总而言之,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郑板桥是一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珍贵遗产的杰出画家.板桥其人、其言、其行、其艺,在我国历代众多的画家中,也不失为一个典范和代表人物.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今天,我以为郑板桥,是一位值得后学者学习和研究的人物.故就个人管见,浅谈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希望高明赐教.  相似文献   

10.
近日,重读郑燮的一首七言诗,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总结四十年来画竹的经验之谈,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艺术规律。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有一个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过程。我想,世界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语文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事多年的教师不是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吗?我们可否说“生——熟——生”也是一个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公式呢?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晚年南贬瘴荒之地只身侍行的唯一亲人,史料极称其侍父的孝行,使老境遭贬的苏轼在心灵上和生活上得到很大慰藉。不唯如此,苏过又是苏轼三子中文学艺术成就最大的一位,且因其文采最与东坡相类,历来有“小坡”之号。这小坡的称号,最早盖得到其父苏轼的认可。苏轼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作《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云:“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赵次公注曰:“小坡,言过也。过,时谓小东坡”。可见当苏轼在世时,时人就称苏过为小坡,苏轼本人也对此表示赞同。那么,时人称苏过为小东坡的根据是什么?苏轼赞同这种叫法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从上引的诗句中,已经部分地获得答案,即以擅长作枯木怪石著称于时的苏轼,认为其幼子苏过最得其画笔命意所在,善于  相似文献   

14.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画竹》,是郑板桥对自己四十年绘画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总结。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执著的探索,深刻的反思,独特的艺术境界,创新的欢欣与喜悦。尤其是"画到生时是熟时",思想深邃,哲意迭出,耐人寻味。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与父亲去山里拉柴禾。半道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和父  相似文献   

15.
艺术创造有三境界:“生”、“熟”、由“熟”返“生”。教学也是艺术创造活动,也有三境界:“无法”、“有法”、“得法”。教学的三境界与教师同教学模式的联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言故事     
.....画竹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②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教学机智"?这个概念很难准确地界定。不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图》里有一段题词非常精警,值得我们思考:"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我们不妨"移花接木",教师的教案与"胸有成竹"差可比拟,"胸无成竹"则是对教学机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属于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中有一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相似文献   

20.
北 宋 诗 人 、 画 家 苏 轼 曾 在 总 结画 竹 经 验 时 指 出 : “ 画 竹 必 先 得 成竹 于 胸 中 , 执 笔 熟 视 , 乃 见 其 所 欲画 者 , 急 起 纵 之 。” 画 竹 如 此 , 作文 也 是 如 此 。 下 笔 前 若 能 成 文 于胸 , 落 笔 时 , 便 能 “ 急 起 纵 之 ”,一 气 呵 成 。 这 便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打 腹稿 。 那 么 , 腹 稿 的 内 容 主 要 包 括 哪些 ? 如 何 才 能 打 好 腹 稿 呢 ? 一 是 腹 中 有 “ 物 ”。 “ 手 中 有粮 , 心 中 不 慌 ”, “ 粮 ”, 是 人 们 的生 活 必 需 物 ;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炊 ”, “ 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