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风沙雁是新加坡一位成绩瞩目的华文作家,他的作品充盈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本国文化日渐衰弱原因的思索。文章从内容的多样性、自我直观的抒情方式、富有南洋风情的中华神韵语言等方面对《风沙雁文集》进行解读,探求作家在文学本土性与故土性的融合中追寻自我的"爝火",探寻风沙雁散文在新加坡文学中的独特价值,认识文学发展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纯性"与"热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3.
泰国华文微型小说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泰国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如司马攻、曾心、陈博文等在作品中表现了泰国华人当初叶落离根的心酸与不舍、叶落守根中的传承与坚守、叶落兴根希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蕴含着浓浓的“中华情结”。  相似文献   

4.
正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黄锦树的《迟到的青年》有着令人眩惑而恍惚的叙事"外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海峡殖民地政府在新加坡笈巴港口布下天罗地网,准备抓捕"那人"。此前不久,大英帝国也派遣过驻在印度的特务精英实施抓捕方案。然而,不但"那人"杳无音信,就连派去的干员也沉寂如海。  相似文献   

5.
对"海外华文文学"有多种落实到创作主体和特征的概念解释。但在"以海外华人作家为主体、华文写作为方式"的定性之外,乡土题材能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题材的一个方面,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无论如何,乡土题材在海外作家笔下,都必定会带有本土语境之外强烈的特殊性:"海外"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观,在脱离"纯粹"的集体记忆之外,还多了一层现代性的文化迷思,充满历史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而异域"他者"的时空条件也为他们创造了自如的表达环境,但这又会或多或少地打上居住国身份认定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媚俗色彩①[1]1。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家庭关系"视角,则深刻地投射出海外华文领域对"文革"记忆的特殊表达。  相似文献   

6.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方两个地理世界。从人物的实际活动空间位移到文化范式的不同,华文文学都涉及到地理因素的差异。新移民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借助"开平""金山"两个地理空间,探究了原乡与异乡的象征意义,使小说人物在两种不同文化地理空间中呈现出身份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海外华文作家,虹影自身的创作经历以及文本被接受的过程,在当代文学界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虹影现象"。本文在文化视域下观照"虹影现象"中的文化内涵,探讨虹影跨区域双重文化背景下写作所产生的现象、文本的文化内涵以及身份体认、欲望书写等问题,把"虹影现象"置于文化视域中观照,力图为虹影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黄锦树现象"与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代作家学者黄锦树的马华文学论述,因观点的偏激和措辞的尖锐,而引发马华文坛学术与道德关系的争论.本文认为"黄锦树现象"是当代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聚焦式体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书籍编辑工作中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是著作权纠纷问题,解决著作权纠纷应采取如下应对之策:签订出版合同;审稿中尽"合理注意义务";稿件加工整理中应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