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殖民国家利用自己话语权力将自己描述为唯一文明的化身,赋予这种文明利他主义特征,将殖民合理化、高尚化、道德化。殖民似乎成了传播文明与进步的事业。《黑暗的心》揭示了这种文明的虚伪性。文明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文明话语运用的过程就是殖民列强粉饰自己罪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红牡丹》为分析的文本,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为切入点,浅析红牡丹这一中国妇女形象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积极意义。红牡丹智慧干练,潇洒飘逸,知书达礼,充满反叛精神,“她”无形中消解了西方人关于中国妇女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说,中国妇女不再和传统守旧,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林语堂先生通过他的文本话语,向强势种族和主流文化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西方作家笔下的上海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东方都市.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关于中国的一般知识,也是一种话语权力结构,构成了西方帝国殖民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通过那种虚幻的中国叙事,有意识维护着西方殖民帝国的认知网络,任何一种危害帝国安全的因素,都被想象夸大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叙事之中,形成坚固的防火墙,阻挡来自异域的危及帝国认知网络安全的"病毒".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典型地展现出西方关于东方中国的神秘而恐怖的心理状态,而这一形象的多元化传播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心态下关于中国的认知网络的运行轨迹.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文化语境中,这道"防火墙"成了阻碍东西方跨文化交往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美剧是当今全球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很多流行美剧中,都会出现有关中国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大多数体现的是西方价值体系下对中国的"误读"。本文以两部经典美剧《老友记》和《欲望都市》为例,总结美剧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和特征,分析在带有偏见色彩的西方话语下,美剧对于"他者"中国的构建和塑造,以此阐释"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07年两会报道为个案,分析比较了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中关两国呈现出的巨大差异。通过不同的主题建构与新闻话语,两报塑造了迥然相异的中国媒介形象。这一案例深刻地印证了西方学者福柯的话语理论及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意识形态既是新闻话语背后无形的推手,又是新闻话语建构的目标,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新闻话语说什么和怎样说。  相似文献   

10.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智利小说在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涌现出很多在拉美和欧洲享有较高声誉的卓越的作家作品,然而因为智利诗歌比小说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两位诗人曾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小说总是掩映在诗歌的光辉之下。揭开智利文学的面纱,将智利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作家为纲,对其所属流派、写作手法、主要作品和中国对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通过梳理智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作品及中国对这些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旨在充实我国的国别文学研究,将千里之外的智利小说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学者。  相似文献   

12.
借鉴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为当前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全球后殖民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后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后殖民主义的浪潮对第三世界国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反思中国当前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关系到中国教育发展的前景,因此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探讨来反思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成就的一种认可,它也包含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话语权有所提升,也表现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同时,在莫言的作品中,对女性主义的描写,去除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待女性的"有色眼镜",对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奥康纳经典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出现的几位女性角色,例如老祖母、孩子的妈妈和萨米老婆,观摩文本中作者对这几位女性角色的处理,从而得出奥康纳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体现的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她反对南方社会的女性观和女性的社会行为规范,对这些传统的行为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她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她内化了的父权制影响,对女性被压制地位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最后,从奥康纳的职业作家身份和"南方淑女"身份分析奥康纳矛盾女性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在殖民氛围浓厚的上海、香港成长起来的作家,大量异国形象的介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发现她塑造异国形象时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试着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中国.异国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异国文化的语言符码,更重要的是成了作者时自我本土文化反视的符码...  相似文献   

17.
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文本中能够表现或暗示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或感情的形象,也是融了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形象,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类在情感、心智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它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景与情的浑然一体。在梳理中西叙事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方叙事意象的类型和叙事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叙事意象在叙事文本中的作用,可分为背景性意象和主题性意象两大类。而这两大类意象的叙事功能在文本内部表现为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故事结构、丰富人物的性格、拓展小说的主题,在文本之间则表现为意象的互文叙事。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理论的建构提供补充。另外,元代戏曲序跋文体初步涉及了戏曲的理论问题,开创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领域,其提出的理论观点虽不够系统成熟,但却有开创之功,初步显示了戏曲理论发展的轨迹,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建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第一次把低层女性搬到主人公地位的文学作品。摩尔成为笛福笔下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也成为那些道德批评家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摩尔多次的婚姻和不幸的生活经历,历来被许多批评家冠之以“荡妇”的形象。笔者想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阐述在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下,摩尔是一个具有鲜明反抗意识,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凌叔华是一位创作数量不多,却明智地依凭自己的阅历、特长进行创作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明显具有中国画的特质,因此,分析这种小说创作特点与中国传统美术创作技法的渊源和联系,对于更深一层地把握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精髓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