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对于"仁”的含义,孔子没有作出一个总的解释,因此后人对于"仁”的含义进行了种种不同的解读.实际上,"仁”的含义是十分宽泛的,它既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过程.对外而言,其含义表现为"爱人”,对内而言,它强调的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孔子仁学体系的二重结构.  相似文献   

2.
当你真正有了在现实的商品世界中生存的生命体验以后,再去阅读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那个"商品世界",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心灵的历史撞击.一个"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商品世界"和"商业精神"竟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中古初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这个"商品世界"从来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销声匿迹".然而,它却始终孕育不出一个"近代性",更化育不出一个以自由、民主作为两大支柱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那个"商品世界"的悲剧!这个悲剧现在是结束了呢,还是在继续?  相似文献   

3.
"拓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这两种较新的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中的"读”是一种"中西合壁”体,其"西”的内涵在于"起语两词”的结构形式和"记时、记处、记容”时附起词、语词的语法功用;其"中”的内涵是"辞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读先乎句".<马氏文通>中关于"读"的种种论述体现了"中西兼顾"的推演思路.通观<马氏文通>中关于"读"的内涵及其推演思路,"中西合壁"呈"西"主"中"次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评"儒化中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化中国"论者把儒学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指导人类未来发展的"圣道",并提出一套"儒化中国"的主张.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层面看,这套主张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儒家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师生"平等对话"的阻力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还有-段路要走.本文分析了造成师生"平等对话"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g."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g.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9.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结合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原创理论,阐发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新拓展,将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浅析欧洲文化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启动以来,文化因素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同一性与多样性统一的特点,构建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广阔的人文背景和广泛的适应性,给予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活力和动力。与此同时,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也对欧洲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欧盟东扩的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东扩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东扩是无数个力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这些“力”主要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古典文明和基督教为欧盟东扩提供了内聚力;早期一体化的实践为欧盟东扩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法德的轴心作用。以上这些“力”分别构成了欧盟东扩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和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3.
欧洲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已发展成为欧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议题.欧洲化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与学术研究背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一体化研究陷入困境以及欧洲一体化研究思路的转变构成了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阐述了欧洲化研究的状况及其发展阶段,在详尽评述欧洲化不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欧洲化的基本含义,探讨了欧洲化与欧洲一体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4.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联邦主义与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邦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思想渊源的政治一体化理论 ,主张一体化实行联邦制形式 ,通过制定一部联邦宪法和建立超国家性的机构框架 ,实现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权力制衡 ,以便维持国家或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极力倡导欧洲的政治联合向超国家的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迈进。联邦主义的思想主张在战后欧洲一体化实践中进行了许多尝试 ,虽然其实质性进展并不突出 ,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a European E-Learning Area (EELA) as a consequence of three factors that can be observed in the e-learning development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first factor consists of the carving of a policy sector in e-learning via form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eLearning Programme, the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me and an array of other e-learning policy stipulations embedded in larger policy instruments at European level (e.g. Framework Programme). The second factor is represented by the mainstreaming of e-learning activities, both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 measures across multiple domains. Finally, the prolife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interlinked networks of practice as incubators of e-learning innovation and sharing of expertise act as the third factor in the shaping of EELA.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EELA is substantiat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e-learning policy documentation and the findings of a questionnaire distributed to the coordinators of projects under the eLearning Programme. In light of the finding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ELA as a nascent policy domain are explored and offered as a basis for further debate on this theme.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大幕徐徐落下,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世界发达地区的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德国统一,东西欧力量更趋失衡,中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这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独立的必然,亦是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然。叙述欧盟东扩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欧盟东扩的原因,并就欧盟的动态发展给予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建设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成为目前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努力的目标。本文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及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等层面,分析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深刻背景,阐述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具体过程,揭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将对欧洲社会、欧洲高等教育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大幕徐徐落下,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世界发达地区的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德国统一,东西欧力量更趋失衡,中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这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独立的必然,亦是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然.叙述欧盟东扩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欧盟东扩的原因,并就欧盟的动态发展给予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当今欧盟的教育治理存在合法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民众对欧盟(教育)治理的赞同危机、对欧盟(教育)治理所依赖的共同价值的质疑以及对欧盟教育法律(规)及政策的服从与执行危机三个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的合法性危机又具体表现在:欧盟教育法律(规)及政策与欧盟社会同一性的构成价值存在不协调;民众对欧盟教育立法与行政的方式存在质疑;欧盟教育法律(规)和政策对欧盟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有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